贵州梵净山简介_贵州梵净山简介凤
1.梵净山景点介绍
2.梵净山历史简介梵净山历史
范静是佛教的圣地,这里不仅有美丽壮丽的风景,也是佛教传承和发扬的地方。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范静在人们心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让我们看一看范静。
梵净山介绍和特色
范静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海拔2572米。是雾灵山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原始的荒野是范静山的景观特色,山峦雄伟,山峦重叠,溪流和瀑布纵横交错。其标志性景点有: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九龙池、凤凰山等。
梵净山地形
范静地貌复杂,环境多变,形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基地。根据科学研究资料,该地区有2000多种植物,其中31种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包括6种一级保护植物和25种二级保护植物。有44个不同的森林类型,如珙桐林、铁杉林、青冈林和黄杨木林。
原始森林中栖息着多种濒危的国家保护动物,如贵州金丝猴、西藏土司猴、云豹、苏门羚、黑熊等。其中,贵州金丝猴被誉为“地球独生子”,仅存800余只,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梵净山创建历史
梵净山佛教创立于唐代,兴盛于明代。明万历研究所《_赐碑》称赞范静佛山为“天下最有名的岳总”,“立天地而不毁之,冠古今而只兴”。
范静自古以来就被佛教徒称为“弥勒道场”。以红云金顶、日月苍穹为中心,四大皇庙、四十八眠庙群星环绕。云锦顶与月景山之间,大雄宝殿的承恩殿与四五间卫星殿形成一角,二佛顶拱。
梵净山佛教景观
金顶是佛山的核心。山顶两寺、山前两佛、无量法界、极乐宫的创建,是南宋白莲教在“人间净土”建设上的点睛之笔,是名山佛教发展史上的奇迹,是红云之上绽放的一朵奇葩。
范静山,神奇而神圣的自然现象和文化遗迹,被科学界誉为“地球和人类的瑰宝”;佛教界视之为“大慈大悲”菩萨精神的人间实相。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义成大师为范静题词“弥勒道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曾说,“范静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是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大佛是范静最奇特的天文奇观之一。当太阳升起或落下时,人们常常可以在太阳对面的云层上看到一个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巨大光环。忽然,佛影坐于其中,庄严肃穆,其景甚奇,其光绚烂!
据权威部门统计,范静是中国所有名山中佛光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
贵州与梵净山
贵州是个多山的省份。大山的阻隔造就了贵州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范静及其周边地区是土家族、侗族、苗族、仡佬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家园。范静山就像一个多情的女人,骨子里透着豪气。她的魅力来自于在这里生活得心满意足、舒舒服服的少数民族,来自于他们美丽的故事和无数承载着这个故事的节日,来自于隐藏在节日和习俗中的宁静生活。
流传至今的原始巫傩文化
傩戏被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是一种用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经过两三千年的积累演变,也出现了爬刀梯、下火、开红山、踩红花、吞铁钉等绝技。傩戏面具多以杨木或柳木制作,杨木质轻不易开裂,质地细腻。柳木在民间是辟邪之物,艺人用它制作面具,有驱邪避邪之意。其粗雕精致古朴,也是绝佳的旅游纪念品。
梵净山景点介绍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县交界处,总面积为41900公顷,其中核心区25800公顷,缓冲区2800公顷,试验区13300公顷(其中旅游小区1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0%。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凤凰山主峰最高海拔2572 米(红云金顶海拔2494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
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独一分布区。
扩展资料
明初,明朝在梵净山地区开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禁砍山林碑,共两块,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为贵州省保护文物。
梵净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百度百科-梵净山
梵净山历史简介梵净山历史
梵净山景点介绍:
梵净山(Mount Fanjing),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靠近江口县城、印江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
梵净山总面积为567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贵州简介: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界于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北接四川和重庆,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
1、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2、明隆庆年间至明万历中叶(1567年—1588年),明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在该地区开始修建“南方长城”,并对被破坏的梵净山佛教进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马古寺外,另据(道光)《印江县志》载,又新建孝慈寺、天庆寺、天池寺;此外还修复了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殿,以及新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等,同时拓宽天池寺-薄刀岭-剪刀峡-金顶古茶殿-新金顶释迦殿、弥勒殿的西朝山大道。明万历元年(1573年),金顶《院道碑》详细记载印江知县雷学皋重建情况。
3、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梵净高僧妙玄和尚奏请明神宗重建梵净。此次重建五寺六殿:承恩寺、天池寺、三清殿、释迦殿、通明殿等,《敕赐碑》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山“镇山之碑”。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厘定寺产,招纳僧户,修藏经塔。梵净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
4、明万历(1563年—1620年)、清康熙年间(1654年—1722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5、清康熙年间(1654年—1722年),梵净山重新敕封并重建,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梵净山佛教重新鼎盛,与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势。
6、康乾之世,梵净山除扩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
7、嘉庆元年(1795年),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进行“乾嘉起义”,石柳邓死后,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区坚持达12年之久。道光年间,梵净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为天恩寺(1822年),改通明殿为报恩寺(1832年)。又扩建孝慈寺(1832年),重塑金顶弥勒、观音铜佛像等。
8、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在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天国军余部刘胜扮清军,持枪入山,赶杀僧尼,四处劫掠。光绪五年(1880年),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率军督剿刘胜,次年(1881年)肃清刘胜。镇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为加强防范,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对梵净山实行长达30年的军管。“两县一都司”的设立与调整,有效防止祸乱再起,保证了梵净山正常的朝拜活动。
9、光绪六年(1881年)起,在严密军管下,岑毓英令隆参和尚主持重建梵净。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寺内供奉云贵总督岑毓英“长生福禄牌位”一方。
10、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