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知识

文章内容

贵池天气预报15天天气_贵池天气预报15天

tamoadmin 2024-09-02
1.清明节一般有什么习俗呀2.风作业走进“黄精时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

1.清明节一般有什么习俗呀

2.风作业走进“黄精时代”

贵池天气预报15天天气_贵池天气预报15天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4]

荡秋千

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4]

蹴鞠

清明节扫墓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

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5]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4]

植树

清明节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4]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节悼念活动(18张)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4]

插柳

清明与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4]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4]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4]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5]

编辑本段气候特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应严格科学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编辑本段各地习俗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冷食[6]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 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大中华地区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温州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

清明饼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湖州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7]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江苏

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

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湖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四川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西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梧州

梧州乡民大多数都是在清明节当天和后面的几天去扫墓,只有一少部分的乡民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扫好的。

江西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执政之后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炒黄牛票的情况。

近数十年,香港人为先人清除坟前杂草时,有人相信“火烧旺地”的风水说法,放火烧杂草,结果引发多宗严重山林大火,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更有团体要发动“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杂草。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有限,自1960年代起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满一、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

清明节一般有什么习俗呀

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冷食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 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大中华地区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温州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

清明饼绵菜是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湖州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7]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江苏

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

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湖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四川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西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梧州

梧州乡民大多数都是在清明节当天和后面的几天去扫墓,只有一少部分的乡民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扫好的。

江西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执政之后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炒黄牛票的情况。

近数十年,香港人为先人清除坟前杂草时,有人相信“火烧旺地”的风水说法,放火烧杂草,结果引发多宗严重山林大火,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更有团体要发动“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杂草。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有限,自1960年代起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买一处提供的坟地约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约合1.52新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满一、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

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如果有其他需要帮助,您可以求助我。谢谢!!

风作业走进“黄精时代”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节扫墓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19]

地方差异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20]

河曲县清明节以黍米磿面作饼,称为“摊黄儿”。寿阳县清明节,男女儿童皆剪彩纸成串戴在头上,据说这是古代“彩胜”的遗风。翼城县民预煮黑面凉粉,于清明节切薄片,淋上汤汁来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成为瞎子。平陆县儿童清明节头上以麦系发,祈求长寿。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江苏

江苏省清明节习俗 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

上海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

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浙江

海宁县清明夜,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嘉兴县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海盐县清明有龙舟之戏。台州府清明簪柳,称为驱香九娘。绍兴人上坟时,要准备一些糖果、饼干,称为“上坟果”,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

舟山人扫墓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4]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

清明上河图

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湖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川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西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江西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广东

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福建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

清明(12张)

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台湾清明节习俗 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称三日节)上坟,泉州人则在清明节扫墓。关于这个日子的歧异,有一种说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节买菜引发纠纷,彼此械斗。所以由官府出面调停后,规定漳州人在三日节、泉州人在清明节扫墓。[21]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22]

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21]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21]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执政之后守护森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炒黄牛票的情况。

印尼华人

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华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去外地扫墓的人早早就预订了机票和船票。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新加坡华人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区坟场、骨灰瓮安置所和庙宇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连绵不断的“车龙”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华夏子孙一样,新加坡华人不会忘记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美国华人虽然远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23]

——贵池区文联“做强黄精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文艺风活动侧记

中华养生界盛传一句谚语曰:“北有长白人参,南有九华黄精”,在业界,池州黄精早已声名在外,为了宣传池州名优特产,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6月19日,贵池区文联组织了近50名本地及外地文艺家,举行了一次主题为“做强黄精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的文艺风活动。来自桐城文学艺术院和芜湖散文协会的十余位著名作家,以及贵池区作家协会、秋浦诗社和摄影家协会的文艺家们,抱着对池州黄精产业的龙头企业——安徽皖美池久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神秘感,兴高烈地参加了风活动。

天气预报虽说高温有大雨,但大家的兴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早早来到了科技馆广场集合点,8点整分乘三部车一路驰至涓桥镇紫岩村,风的第一站——九华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这是安徽皖美池久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以黄精加工为主的大型企业。

? 九蒸九晒,久炼成“精”

刚进厂区,就有一阵阵药香扑面而来。偌大的晒场上,摊晒着形似生姜的东西,形态各异,颜色纷呈,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讲解员说:这就是蒸煮后的黄精。由于蒸晒次数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三次蒸晒由浅黄到深黄,再三次由赭色到酱色,后三次则成黑色,漆黑如石墨,油光可鉴,软糯细腻,回味甘甜。

工作人员把我们领进蒸煮车间,指着一排排长方形的锅槽说,挖出来的黄精,经过去须清洗后,就放在这里蒸煮。隔壁是烧火的地方,用木柴烧蒸气,高温蒸煮。讲解员说不能用燃气、燃油、电力,只有循古法用木材,才会使黄精不受外物气味的污染,口感正宗,味道浓郁。今天没有生产,大家不能亲眼目睹热气蒸腾的场面了。刚才在外面看到的就是不同蒸煮和晾晒次数而呈现的产品。蒸了晒,晒了又蒸,只有经过九蒸九晒,九死一生,九九归一,才能久炼成“精”,凤凰涅槃。一个完整的流程下来,一般要历时五六十天,只有反复蒸晒之后,才能炼出精品,才是我们向市场推出的满意的产品。

透过精加工车间宽大的玻璃窗,我们看到工人们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在切片、研末、包装。黄精在这里再一次华丽转身,被一双双灵巧的手,做成茶,做成零食,做成饮料,做成果酒。又回到晒场,大家情不自禁地拈起黑黝黝的黄精品尝起来,交流着各自的感受,有的说咀嚼着先苦而后回甘,有的说像果脯一样绵软,还有的说有嚼劲津津有味。“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工作人员笑着说,“黄精黄精,叫‘精’的东西都是不一般的。黄精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药食同源,中华传统药典上均有记载,我就不了,只讲个真实的故事吧:

唐朝时,新罗国王族子弟金乔觉来到九华山修行。荒芜人烟的九华山,寂静的深山野林里只有虫鸟声。携带的粮食也吃完了,饥饿难忍的他只能以野果野菜维持生命。日复一日的修行,渴饮溪间水,饥食林中草。有一天,金乔觉挖得一棵细长叶之草的肥厚根茎,洗后食之,觉得甘甜可口,解渴充饥。从此之后,他多次食用这种草根,不仅感觉舒适,而且渐渐身体强壮,精神振奋,皮肤光滑,面色红润,须发黑亮,金乔觉就以此为食,结果活了九十九岁。金乔觉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他在《酬惠米》中说:“而今飧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可知他所食的这种草根乃黄精也。这就是地藏王与黄精的故事。”

大家听后纷纷鼓掌。

? ? 感钟山冈? 林下精灵

看过、品过黄精后,又乘车向林下仿野生种植基地--感钟山进发。感钟山位于四联村,海拔400余米,公司解说员说山路逼仄,须换成小车上山,果然路如连环,几回蜿蜒,小心翼翼踏过巨石拱卫的山门,方到达目的地。这里是一个小山谷,清幽,清凉,清静。亭亭如盖的桂花树一百余年了,仍青青翠翠;李子挂在枝头,有青有红;成熟的杨梅落了一地,幸好村民铺了稻草。

山如半环,蓝天白云之下,是绿树翠竹,林下是玲珑可爱的黄精苗。纤柔细弱的梗约半尺长,像一张张弯弓;轮生的叶子,像极了竹叶;有的还开着小花,像一串串风铃;更多的则结着果实,绿豆般大小,玲珑可爱。这里是林下仿野生黄精种植基地,有3000亩,一亩8000株,总约2400万株,3年后可陆续挖。一种一收,年年有种,年年可收,可以解决大量山民就业问题,带动村民致富。

讲解员从山麓边拔出一棵黄精苗,根下虬结着三块小小的茎须,向风作家普及着黄精知识:黄精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喜阴,耐寒,多生长于山野林下、灌木丛或山坡沟谷,茎高可达100公分,叶互生,似竹叶,伞形花序,花期五六月,果期八九月。根茎呈姜形或连珠状,一年生长一节,三年后可收获。这些林下的小精灵,经过蒸煮炮制之后,滋味甘甜,具有多种养生功效。 ?

在名为“格物宅”的茶室里,煮在透明玻璃壶里的黄精茶,像红玛瑙一样的可爱,轻轻地啜一口,淡淡的药香,独特的感受,连着一帮舞文弄墨的人,都难以言传。一排展示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黄精产品,有黄精口服液、黄精片茶、黄精芝麻丸、黄精酒、黄精果、黄精丝,等等。解说员说:黄精既是药材又是食品,可入药,可茶饮,可煲汤,药典记载可以补中益气,健脾润肺,久食可以延年。《黄帝内经》誉为“太阳之草”,道家称之为“仙家余粮”。

这个仿佛世外桃源的地方,山上有云雾有鸟鸣,山下有泉流有花香,还有质朴的山民,透明的空气,当然更因为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黄精……

黄精小镇? 功能齐全

依依不舍地离开感钟山后,吃过午饭,我们来到里山街道黄精小镇位于白洋村的适四时农村公司。讲解员介绍说:这是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黄精产业园。园区集聚了24家黄精初、精加工企业和2家销售企业,适四时农业公司是其龙头,现有员工120人,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带动周边农户千余人就业。

大门口“小镇客厅”的楼顶,竖立着“冰雪容”巨大的商标,这三个字起源诗圣杜甫的诗作“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这是公司黄精系列产品的品牌,诗意盎然,可见企业老总极富诗人情怀。

园区门对田畴,一望无垠,背后三面环山,山上就是种植基地,风水极佳。我们漫步在山麓步道上,看到树下、草间,星罗棋布着一株株长势喜人黄精苗,像一面面绿色的小旗在风中招展。据介绍这绵延的山脉上有万余亩。

走进生产车间,经过初加工的黄精产品在精加工车间被再次“包装”,成为黄精果脯和芝麻丸,以及黄精酒和茶等8个品种20多个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又通过园区内的电商物流销往全国各地。到去年底,销售额达到2.2亿元。解说员说园区蒸晒、加工、销售一体化和九华府大致相同,但这里的规模更大、功能更齐全,公司还要在其他区域建设更多这样的企业,使黄精产业遍地开花结果,造福更多的人。

企业老总宋大伟在这里接待了我们,亲自带我们参观,为我们介绍,他始终微笑着,像个大男孩,他说:“黄精,拜山灵所赐,为地仙所养,只有不负青山,方得金山。”说得多好啊!只有走生态绿色农业之路,才能可持续发展。

? ? 有厅会客 无翼而飞

下午三时,风队伍齐集位于平天湖风景区永明路288号的“安徽皖美池久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11日,是由池州产业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池州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安徽黄精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应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孺子颜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专业化农产品销售公司。

池州产投公司领导王学敏亲自督阵,苦战51天,把原池州市汽车总站西端的农村公交候车大厅改造了四个功能场馆,九华黄精城市会客厅、农特产品会展中心、农村电商孵化中心、孺子颜健康生活馆。

徜徉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作家们目不暇接,一楼大厅分为三部分,最后面是大型表演台,一面墙都是电子大屏幕;中部是会客厅,一排排摆着圆桌环椅,像大型茶室,又像家庭客厅;最前部是展示区,左侧是丰富多彩的黄精文化长廊,有黄精知识介绍、黄精文化展播、古今诗词咏黄精,其中我区作协副秘书长吕先斌撰写的《九华黄精赋》挂在墙上,引得参观者啧啧称奇。其结尾节奏尤为洪亮明快:

“幸矣!喜逢盛世,山水池州坐春风;幸遇明时,灵秀九华沐朝阳。天授物华,大得地藏之灵;地孕仙芝,广获膏腴之壤。扩种扩产,根于基地;以质以量,畅乎市场。藉古方以抱朴传承,开新智而光大弘扬。迓四海之宾客,做大做强;凭一线之精品,富民富乡。期乎哉!彰盛誉于天下,祈大业而永昌也。”

中间区域是黄精产品展示,有包装精美的各种精加工产品;右侧是本市一区三县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区。二楼是孺子颜健康生活馆,设有茶座和书吧,是一个很有情调和品位的地方。大家边看边拍边赞叹。

观看了公司宣传片之后,区文联党组书记、陈春明主持了座谈交流会。先是产投公司领导王学敏致欢迎辞,他在概要介绍了黄精产业发展状况之后,说:“十年前,我请贵池区文联组织作家、摄影家为里山街道元四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增光助力,在广大作家鼓励和呼吁下,经过二三年的建设,元四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等一系列荣光,村容村貌、经济实力从全市倒数第一的村迅速跃进全市的十大名村。十年后的今天,我恳请各位作家、摄影家继续用上天赐予你们的灵光,写出推进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美文、美诗,拍出展现九华黄精多姿多的美图,我相信,有广大作家力量的加持,九华黄精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走出池州、走向全国、迈出国门,池州市更多的乡村乃至中国更多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在黄精产业的拉动下发生巨变。”王书记文飞扬的致辞赢得了作家们热烈的掌声。

而后,皖美池久公司总经理宋大伟先生作了题为《九华黄精孺子颜品牌发布报告》的讲话,他说:孺子颜品牌受宋代诗人陆游在《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古诗中“黄精扫白发,面有孺子颜”诗句启发而取名。孺子颜商标由安徽黄精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于2022年3月1日申请,国家商标局于5月13日发布了商标初审公告。孺子颜商标用池州地图、黄精根茎形状、祥云图案、九蒸九晒等元素精心设计而成,既表达了九华黄精的地域特色、外观特色、工艺特色,又表达吉祥如意、健康长久等良好的祝愿。”宋总报告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孺子颜品牌的意义和作为,大家听得很入神。

最后,宋总满怀信心地说:“山水池州,灵秀九华,天下闻名。但九华黄精的知名度还远不及九华山的知名度。我们坚信,九华山是池州人宣传出去的,池州人同样有能力将九华黄精宣传 出去,孺子颜品牌将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

? 济济一堂? 娓娓而谈

陈就两位老总的讲话做了精炼的总结,希望风作家写好黄精这篇大文章,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而后邀请异地特邀嘉宾作家谈谈风体验和感受。

桐城市文联欧阳健子第一个发言,? 他说:以前,一踏上池州的土地,嗅到的都是诗的气息,这一次不一样,还嗅到了黄精的特别气息。贵池文联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通过这次风,我们不仅了解了黄精和黄精文化,还知道了黄精可以做成一个大产业,回去后,我要用诗歌来歌唱黄精、宣传黄精。

芜湖散文家子薇婉转温柔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进大家的耳朵:以前真的不了解黄精,通过今天风,我感到震撼。没想到黄精有这么多功效,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对乡村振兴有这么大的作用。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宣传黄精,祝福池州黄精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寓居池州已14年的著名作家许俊文先生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化信息化日新月异,但对三农的亏欠也不少,现在在大力补上这块短板,很好,尤其要发展地域农业、特色农业,黄精产业正逢其时,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宣传。今天的风正是在做这个工作,我认为春明领导的文联做得好、做得及时,也必将大有成效。

桐城文学院签约作家洪叶高先生说:我今天来风,发现了一座大金矿,我们桐城的黄甲镇大山绵延,最适合种植林下黄精,我回去要鼓动镇里的领导班子组织人员来贵池考察、取经,希望我们能合作成功。洪的发言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和喝彩。

其他嘉宾作家和本地部分作家也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纷纷表示这次风活动收获巨大,回去后一定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不遗余力地宣传黄精,为黄精产业的兴旺和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区作协副王韩炉即席赋诗一首:

金地藏,让佛文化立地生根,

宋大伟,让黄精文化火轮升腾。

一种精神的锤炼,

长出了黄精的属性和慈悲之心。

时间打了结,生命塑了型。

黄精,从此有了真正的意义。

秋浦诗社杜桂凤对感钟山情有独钟,吟诗赞美:

雨后景青葱,山区树木蓬。

涓桥来做客,华府看烘功。

寻觅黄精地,万绿丛。

香甜清入口,回味亦无穷。

最后,陈春明说,风活动在王书记、宋总的大力支持下,在桐城、芜湖两地作家的友好协助下,在区作协、诗社、摄协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满结束。

我起身又一次来到黄精文化长廊,再次小声朗诵起《博物志》上的这段话:“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

大家意犹未尽地回望着崭新的城市会客厅,身心仿佛还沉浸在这不平凡的“黄精时代”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