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和成因_非地带气候是指什么
1.南美洲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与成因
2.哪些是热带雨林分布的非地带性
3.季风气候属于非地带性吗?
4.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怎么分
一、关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一)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二)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即导致非地带性现象发生的因素。其中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例举如下: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 4.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5.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6.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7.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8.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上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分布可由一种或几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如湖泊、沼泽这种非地带性分布就是在地势低洼和水湿这两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总之,这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显得更加复杂。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由此看来,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自然现象并不都是由地带性规律支配,并非所有自然现象都呈带状分布。例如,湖泊、沼泽等的分布就不是带状的,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凡是有局部洼地,即可积水成湖;局部洼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就可以形成沼泽和沼泽土。平原地区有湖沼,山地区域也有湖沼分布;低纬度地区有湖沼,高纬度地区也有湖沼。所以湖泊、沼泽和沼泽土等的分布,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当然,湖泊、沼泽的形成与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气温低、蒸发量小,更加有利于沼泽的产生。 二、关于“分异”问题 几种“分异”在高一上册的教参中好象有些介绍,方便的话可以找来看一下。至于对这几种“分异”的要求,个人的观点是:尽管在高中选修(二)中具体应用了其中几种“分异”现象,如我国三大自然区等。但从整体上看,这部分知识严重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记得读大学时是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学的,当时自己也感到很难理解),也超出了教学要求。如果是对高一学生,可以在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时,举个合适的例子点一下,目的是强化一下学生对自然环境特征的认识。如果是高中选修(二)的教学,也主要是对具体区域的“分异”特征认识,不作分级系统的要求。
南美洲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与成因
非地带性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如陆地形状,地形,洋流及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的分布规律。地带性是理论上根据自然因素该出现的自然现象。
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非地带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纬度地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带性以及地势地貌分异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分类:
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在减少,地域环境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
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哪些是热带雨林分布的非地带性
南美洲的非地带性气候主要有南北分布的高原山地气候、赤道附近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巴塔哥尼亚高原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脉,原因是安第斯山脉海拔高。
(2)西部沿海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南纬3度到南纬30度,主要原因是秘鲁寒流加剧干旱。
(3)巴塔哥尼亚高原陆地面积小,几乎被海洋包围,但是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原因是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
季风气候属于非地带性吗?
如上图所示:A-D四个地区为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其中,
A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B为澳大利亚东北部;
C为巴西东南部;
D为中美地峡西部;
它们的成因并不像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一样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形成的。其共同的主要成因是:
1.地处热带低海拔区,终年高温;
2.海洋信风带来水汽,且位于信风迎风坡一侧,多降水;
3.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等等。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怎么分
不属于,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都不属于非地带性。。非地带性是由于地形或洋流等自然因素使得原本不会出现的气候类型在某地出现比如:如热带雨林气候(纬度地带性)出现在南北纬10度之间,但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东南部都在北回归线附近,也出现热带雨林气候,就是受暖流的影响)。季风气候因经度差异性也就是海陆地区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下出现,不属于非地带性。
地带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详见百度百科“地带性”、“非地带性”.
(一)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二)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由此看来,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现象并不都是由地带性规律支配,并非所有自然现象都呈带状分布.例如,湖泊、沼泽等的分布就不是带状的,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凡是有局部洼地,即可积水成湖;局部洼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就可以形成沼泽和沼泽土.平原地区有湖沼,山地区域也有湖沼分布;低纬度地区有湖沼,高纬度地区也有湖沼.所以湖泊、沼泽和沼泽土等的分布,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当然,湖泊、沼泽的形成与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气温低、蒸发量小,更加有利于沼泽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