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知识

文章内容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1000字_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

tamoadmin 2024-09-04
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地理辩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大还是小3.论文ㄍ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怎么写4.人类活动对本轮气候变暖的有哪些影响?5.人

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地理辩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大还是小

3.论文ㄍ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怎么写

4.人类活动对本轮气候变暖的有哪些影响?

5.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7.人类活动怎样影响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1000字_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论文

以下是李崇银院士的一段访记录:

另外我个人搜集到的材料如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炸性增长、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据科学家估算,目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比工业革命以前分别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量为25%.科学家依据CO2猛增的气候敏感度预测,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这将意味着未来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巨变:土地干旱化加重、土壤侵蚀加剧、病虫害蔓延、物种进一步减少、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大等社会经济问题.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水短缺、污染浓度提高以及旱涝灾害增多等等.为此,19年以来,国际社会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给以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国际会议,签署气候变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取一致行动,减缓气候变暖.

如果说人类释放温气导致气候变化,是科学家数学游戏制造的事端,那么,下列严酷的事实不难看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的破坏是何等触目惊心!?

亚马逊河流域拥有全世界2/3的热带雨林、30%的陆地生物.但80年代以来,热带雨林已遭大量砍伐,仅是朗多尼亚州由于雨林被砍伐而使土地面积从10000平方公里增至27000平方公里.目前亚马逊河流域森林破坏仍以每年25000~5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有关方面预测,如果继续下去,亚马逊森林将在今后50~100年完全从地球上消失;2000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将由目前陆地面积的1/5下降至1/6,世界耕地减少1/3,沙漠扩大1/5,热带雨林将于80年后完全消失.世界森林锐减不仅导致物种灭绝,同时因吸收CO?2能力减弱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30年代以前,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大量焚烧草原,盲目垦荒.结果导致1934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很快发展成为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巨大**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美国2/3土地,使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0吨,把数亿吨土壤卷进了大西洋,毁掉耕地4500万亩.

1954年起前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盲目大量开垦荒地,到1963年已垦荒6000万公顷.由于耕作制度混乱,缺乏防护林带,加之气候干旱,造成新垦荒地风蚀严重,每年春季疏松的表土经常被大风吹起,形成黑风暴.1960年3、4月份的黑风暴,席卷了俄罗斯南部平原广大地区,垦荒地区受灾面积达400万公顷以上;1963年的黑风暴又使哈萨克被开垦的土地受灾2000万公顷.

解放以来我国西部沙漠治理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进展不大,破坏环境的常有发生,加之气候变干变暖,西北地区的黑风暴逐年增多.1993年5月份的一场黑风暴,是192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形似爆炸后的蘑菇云,使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等省部分地区遮天蔽日,飞沙走石,能见度为零,造成8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黑风暴造成的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更是难以估计.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人类行为如下:

1、淡水枯竭

人类操控世界上的多条河流。因为修筑大坝,许多条河流终结了生命。人类行为已经导致许多湿地干涸。另外,水的过度消耗还在威胁人类的生存。比如,饮用水短缺、农业灌溉缺水以及全球气候变化。50年来,中亚地区河流上的大坝已使咸海干涸。没有了咸海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因为河流干涸,人们不得不抽取宝贵的地下水。一些人还在毁灭森林,破坏自然界的水循环。比如,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减少,将降低南美洲热带地区水的蒸发速度,有可能改变包括亚洲季风在内的北半球气候模式。

2、物种灭绝

人类的多种生产方式使地球上的许多物种灭绝。比如,在它们的栖息地上开垦农田或者铺路,引进与本地物种无法共存的外来物种,用污染物毒杀它们,猎食它们,以及改变全球气候,等等。

尽管每个物种都是独立个体,但是对于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而言,每个物种都有自身的价值。所以,物种的灭绝将破坏地球一系列生态系统,诸如回收废物、清洁污水、保持海洋化学结构。

3、氮循环失衡

地球库存的氮气不能被生物直接吸收,需要通过固氮作用成为氨,才能被生物吸收利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固氮和脱氮的微生物。正是借助这些微生物,地球上的氮循环才能得以维持。

不过,人类的种植行为干预了氮循环。为了增加土壤中可吸收的氮,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勃于20世纪初发明了工业固氮方法,从大气中制取氮肥,从而改变了自然界原来的氮循环。

4、田地匮乏

农业的拓展速度继续加快,人们已经开始征用热带雨林作为农业用地。目前,世界上过半的热带雨林已经消失。草原原本是野生动物活动的天堂,现在却被人类圈养的牲畜占据。罗克斯特罗姆分析认为,农业扩张使地球生态系统丧失服务功能,加剧气候变化,并改变淡水循环。

地理辩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大还是小

不知这样哟没有用,我回答问题不会查资料的,宽容一下哈。

首先,汽车之类的就不说啥了, 从消极方面看,人类了取得自身的利益,盲目垦荒、刀耕火种、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气候恶化。因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护层,它对地面水分和热量的保存、交换都有很大作用。据估计,500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亿立方米的水库。在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带,能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这就是人们呼吁保护森林的气候意义。

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还表现在工业污染物的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水汽(H2O),及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谷称氟利昂(CFCL3。),对地面气候都有温室效应;所以人们称之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整个地球气温升高。自从产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约25%,甲烷上升160%,一氧化二氮上升8%,氟利昂以前根本就没有过。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可以长期停留,使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由于温室气体的作用,到21世纪,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5~4.5℃。地球增暖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将是海洋变暖,南极大陆和格林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由于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正好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现在规划一下。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重要的有这5大点。

跑题一下,扯一下环境什么的。

近些年来,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烃。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可以上升至平流层,破坏那里的臭氧,使臭氧丧失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南极上空开始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在减薄。臭氧层的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首先,臭氧减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多,这将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并可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人类改变地面状况,会引起近地面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局部地区的气候。例如,人工造林与滥伐森林,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截然不同。人工造林,可使林区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在干旱地区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在沿海地区造林,可以防止海风侵袭。相反,滥伐森林,盲目开荒,会导致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当前,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人工造林。又如水库不断增多,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这样就使水库及灌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从而缓和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气候。

不知行不行,可能太乱了,回复时比较急,抱歉哈。。。

论文ㄍ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怎么写

第一,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这一点你们在辩论的时候不能否认。

第二,气候变化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人类活动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辩论的时候要选择非人为因素。

第三、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上古时期的大陆漂移、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变化、造山运动(火山活动)、洋流变化等,这些都是人类不能控制的,可以选几个方面重点突出辩论。

第四、从大环境来看,你们作为反方,取胜的几率不大,但要突出重点加以辩驳,比如:厄尔尼诺现象是具有周期性的等等。

人类活动对本轮气候变暖的有哪些影响?

当前,全球变暖及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使保险业面临严峻挑战。近一二十年来因气候灾害引起的保险损失逐年增大,2006年的飓风、2007年的洪灾和山林火灾更是使得保险公司损失惨重,股东和客户都更加担忧保险公司能否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是,保险公司正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在制造威胁的同时,也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当前,世界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已经出现了转折,从消极回避发展到积极应对,力图把气候变化风险转变为气候变化机遇。伦敦劳合社就认为,保险业必须行动起来,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才是生存之道。保险业过去在火灾和地震等灾害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当前保险公司也极有可能创造出预防损失的方法和产品来为客户、和公司自身减轻气候灾害的损失,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面对气候变化的空前挑战和纷繁复杂的市场情况,如何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式,已成为中国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机构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世界保险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方法,以资借鉴。

全球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2007年初,TICC陆续发布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使气候变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报告指出,近50年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2007年第四次评估的90%以上,进一步从科学上确认了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世界不安甚至恐慌情绪日益浓厚,舆论声称“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最大的挑战”。

保险业与气候变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被作为检测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窗口。IPCC报告用专章描述保险与气候变化的联系,认为保险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金融服务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分担机制;从实体经济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险服务可得和保费可支付的情况下,保险也是消费者长期和发展的保证。通过气象灾害损失数据的计算,保险提供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观察窗口,同时保险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保险同时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保险业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保险业影响巨大。保险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2006年全球保费收入逾4万亿美元,是石油工业的3倍,按国家收入排序将排在第3的位置。保险业还是现代社会经济金融的支柱之一。保险业的政策选择,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保险业具有风险管理的天然优势,保险业在帮助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强有力的历史责任。保险政策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保险产品使更多的公司和投资者参与到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和快速增长的碳排放贸易项目中来。就像保险业在减轻建筑火灾和地震中被证明发挥了领导作用,人们寄希望于今天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对全球变暖的认识,以及深入的前瞻性的思考和创造出使气候变化影响最小化的方案。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影响非常大。气候变化直接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飓风和暴雨。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森林抚育、水管理、沿海地区、生态系统都会产生较大危害。气候变化对保险服务的可得性和可支付能力都有负面影响,潜伏着放慢保险业发展并且把更多负担转嫁给机构和个人的风险,包括财险、健康险、寿险、责任险等大多数的险种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保险能够更好地应付不确定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的科学认知来看,“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这样的认识已经几乎演变成了一句玩笑话,其实人类恰恰更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国登月宇航员鲁斯.坎贝尔,当他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时,内心激荡的是对地球的热爱,以及作为人类的庆幸:我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是对地球爱之弥深。地球虽有缺点,但对我们却非常合适。作为高级生命体,人类应该学会在别人的感悟中成长。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

联合国人居署指出,目前全球共有3351座城市位于低海拔(海拔10米以下)的沿海地区,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它们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是这3351座城市,居住着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在各国占据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地球科学组中国国家代表刘小汉教授指出,最快到2050年,南极冰盖可能将全部融化,海面将上升近70米,全球沿海城市将受到极大威胁!”

2009年联合国IPCC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交了一份集结全世界5000名气候专家对全球气候进行诊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报告。报告提出,如果未来海平面上升1米,北冰洋在2020-2037年间融化,那么,全球就会有三分之二的三角洲地区在海平面上升中沉没,其中包括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孟加拉恒河三角洲等次危险区和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法国隆河三角洲、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等最危险区。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全球33个人口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三分之二(22个)正面临地陷海升双重威胁。在过去10年中,全球85%的大型三角洲地区曾受到严重洪涝灾害,导致26万平方公里土地受淹。而如果海平面持续以目前所预测的速度上升的话,那么本世纪内受淹土地面积还将增加50%。根据各三角洲地区受威胁的程度将其分为5个等级。面积约为16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亿的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跻身最严重的一级。中国测绘科学院指出,中国受影响最大的是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不到1米,其中有1/4的土地在珠江基准面高程(某一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0.4米以下,大约有13%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广州、佛山、珠海、中山、东莞等大部分地区高程在珠江基准面0.5-2.0米左右,许多地区目前靠堤围防护。2007年,《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称,按现在情形,2030年海平面将上升30厘米,珠三角可能有1153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受威胁最大的有广州市区、珠海市和佛山市;如果无防海潮设施,淹没面积可达5545.69平方公里,范围也将扩至中山、东莞等。

2007年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称:近100年来,我国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升高,升温幅度约为0.5℃-0.8℃。近50年,我国增暖尤其明显,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增温速率为0.22℃/10年,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广东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21℃/10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增温速率最高,达0.3℃/10年。由此看来,珠三角地区近50年来的快速升温已经使其成为我国主要的增温地区。

中国气象局灾难评估专家杜尧东博士称,广东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到2020年将可能增暖1.5℃,2050年增暖2.7℃。这不是危言耸听。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水体积膨胀和冰川融化,广东沿海乃至全球海平面上升存在加速趋势。同时,他还警告,海平面升高会抬升风暴潮位。事实上,最近十年,广东沿海遭受强风暴潮的影响频率已经增加了1.5倍。2008年,广东更是遭受了强台风“黑格比”带来的百年一遇的风暴潮。

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长期以来,上海被视为地球气候问题的重点研究对象,它不仅使用太湖水,而且濒海而居,易受各种风暴潮的影响、城市建设带来大量的高层建筑、地下交通和超标开水源让她面临地陷海升的危险。事实上,全球变暖已使上海受到十分明显的影响。近50年,上海城区气温上升了2.35℃,是全国同期升温的两倍多,是全球数据的近4倍,与全球其他同类型的河口城市(比如阿姆斯特丹、休斯顿、新奥尔良等)相比也更为明显。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我国南北海岸的中心点,处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目前上海市平均海拔仅为大约1.8-3.5米,最低处只有0.91米。近30年来,上海海平面上升了115毫米,高于全国沿海平均的90毫米,比如崇明的东滩、浦东临海的很多地势低洼地区,则呈现陆地面积越来越少的趋势。如果不取相应措施,上海的部分生态脆弱区也将面临不同程度被淹没的危险。上海海平面平均标高是4米,而黄浦江涨一次潮海平面就高达5米多,如果再继续沉陷2米,上海立刻就会陷入一片汪洋。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报告称,到205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30厘米,另有科学组织认为这个数字是70厘米。根据国家海洋局研究,在有防潮设施情况下,如果海平面上升65厘米,按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可能淹没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和江苏海岸13%的土地,也就是说,长三角富庶的多数城市将被淹,其中上海市约5.4万平方公里,超过整个上海的一半多。前英国《卫报》环境版主编、自由撰稿人保罗·布朗认为,在全球变暖令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中,上海被认为是危险系数较高的城市之一。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2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为此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气候变化脆弱性在地域空间上存在较大异质性;综合脆弱性分析表明:最脆弱区域主要分布在崇明东滩、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及沿岸缓冲区;次脆弱区域主要分布在崇明岛北部、横沙、长兴两岛、南汇口、杭州湾沿海滩涂湿地和上海主要水系;其他地区为弱度脆弱区或不脆弱区。上海脆弱性指数与温度和降水成正相关,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使上海地区变得更脆弱。

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上海近50年降水灾害概率比前50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极端最高气温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上升,尤其是在2003出现了39.6℃的极端高温;气温、降水和气流变化加剧了风暴潮产生的可能性,同时风暴潮产生的损失也随之加大。类似新奥尔良飓风的极端气候发生的概率在增加。国家海洋局林山青表示,海平面上升会加剧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及咸潮等海洋灾害。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教授汪品先说“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已经是全世界范围的问题;但是,在中国沿海城市中,上海和天津面临的挑战最严峻,主要因为土地下陷。”据媒体称,近20年来中国地面沉降越来越严重,从过去的上海蔓延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和华北等广大地区,95个城市受到地面沉降的威胁。2002年《上海城市地质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书提到:自1921年上海首次发现地面沉降现象到1965年44年间,上海下沉平均数是1.69米,最厉害地方达到2.63米,沉降面积已达1000平方公里。

路透社2008年10月报道称,20世纪70年代,上海积极回灌地下水,土地下陷程度明显减轻,地表甚至有所上升。但90年代上海开始如火如荼的建设,地表又开始下陷。尽管上海现在取措施阻止过度抽取地下水,但雨后春笋般的高楼将使地面下陷。华东师范大学地质学教授许世远说:“地下水使用多或高楼密度大的地区,问题较严重。”权威建筑资讯机构安波利斯称,上海有大约1万座建筑高于10层,其中80%是最近10年建造的。

上海市地质学会刘守祺表示,2000年以前,上海沉降速度是6毫米,现已达10毫米,而从1921年至今累计沉陷已超过2米。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超。上海是典型软土地区,高速发展的城市使超高层建筑从软土地区拔地而起,加之地下水抽取,三管齐下,让上海不断下降。198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周边地区乡镇企业兴起,地下水开规模日趋扩大。江苏苏锡常地区和浙江杭嘉湖州地区,都相继发生了地面沉降,在区域上和上海连成一片。

繁华的上海记载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风云变化、留存了中国独树一帜的海派风韵,担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军角色。难以想象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如果沉没会是怎样。百年的时间并不遥远,包括上海在内被预测沉没的城市,如何力挽狂澜?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转折点,这些未来的“亚特兰蒂斯”如何拯救自己于危难?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告诉世人“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给人生观开的一个玩笑。”

我们所居住的这颗星球,被亲切地称为“家园”,因为正是她孕育了人类。对此我们所知甚少,毕竟从人类启蒙发展至今也只是地球46亿年历史中的弹指一瞬。 但纵观这个“家园”的发展,不禁觉得她的存在真的很奇妙,似乎伴随着与生俱来的周期性与规律性,并且显得那么脆弱与敏感。从很遥远的时候起,在一段周期内,这种规律似乎就在平衡与失衡间摆动,并且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古时人类运用粗砺和感性的记载诉说了地球的沧桑和巨变,甚至给出了对未来的种种预言,虽然彼时无法得出最科学的解释。随着智慧与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逐渐地揭开地球的面纱。同时,接二连三的灾难,又促使科学去寻求更合理的答案。我国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大河曾在2010年1月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绝非随意猜测!对“全球变暖”这个概念,很多人认为,全球变暖就是气温升高。实际上,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又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简言之,就是会导致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2010年3月中国科学院匡耀求表示,总的趋势还是全球在变暖,只不过,最低温度在下降,最高温度在升高,因此,平均温度还是在升高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并不可能使全球同步升温,但是,会导致气候极端化。因为温室气体只有在有太阳光照射的区域才有可能产生升温效应。随着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大气环流将发生明显改变:太阳照射区域温室效应增强而导致气温升高,必然导致其上空大气膨胀上升,结果必然导致没有太阳照射区域大气压缩下沉,大气压缩下沉结果就是天气变冷。这一说法也就是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反馈机制,即温室效应对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影响。

2010年3月26日,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认为,总体感觉是极端天气有增多趋势,但是缺乏更多的历史资料来证明。科学无法确定单个和全球变暖直接相关,不要强调极端天气发生和全球变暖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大背景,我们把这些极端天气都收集起来,从整体上分析,才能得出它们是否和全球变暖有关,针对个体,只能说它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

2009年冷冬,任福民概括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大气环流异常,整个北半球冷空气主体移出了极地,中心在西伯利亚一带,这种形式的持续导致大范围地区异常偏冷;二是厄尔尼诺靠近太平洋中部,使得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因此有趋冷作用;三是最近10多年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灰对地球起到屏障作用,能够减少太阳对地球的辐射,也能降低温度;四是太阳活动强的时候对外辐射强,活动弱的时候对外辐射弱。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11年,最近几年处于活动低谷,也有利于地球变冷。

其实,科学界对于大气环流对极端气候的影响是达成共识的,争论在于全球变暖会不会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那么,在科学家还没有答案并且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出答案的情况下,两种设就会一直存在。在客观看待两种科学论断的前提下,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或者忽视其中“全球变暖会引发大气环流改变”的可能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就在2010年玉树地震后一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发表了他对于全球地震的看法,他认为,自2004年印尼8.7级地震开始全球就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同时,他还提出了有关地震成因的新观点,即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因为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分离”、“摩擦”三种情况,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每天都不一样,就需找出其中的规律。国际上有一个专业机构IERS记录了1962年以来每天的地球自转速度,发现地球自转有时加速,有时减速,并且有相对的规律性。长期的自转速度变化存在一个10年左右的周期。1993年-2003年地球自转处于加速状态,2003以来处于减速状态;在一年时间里,1-3月和8-10月处于地球减速期,4-7月和11-12月处于地球加速期。他发现,每年的3、4月和8、9月地震发生比例明显大于自然概率。一年里处于加速与减速交换期最容易发生强震。

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抗震专家周福霖也用统计数据表明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他表示,2009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月有2.6次,相比来说,上世纪平均每月只有1.6次。而7.7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最近9个月内(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全球则发生了6次。全球地震进入了高活跃期。他表示,就我国看来,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处于地震活跃期,发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等,16年唐山大地震后转入平静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又再次活跃起来。一般来说,地震的一次活跃期会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因此,此次活跃截止何时,尚不得知。

与认为“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意见相左的专家之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少泉在玉树地震当天表示,全球地震频发只能说明目前地震活动较强,但是否进入地震频发期,业界并无统一标准。他认为,这些地震活动总有一个时期强,一个时期弱,因为地震活动是地球本身的固有属性,地震是地球在释放能力,是地球充满活力的象征。地球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还有外环境,行星对它的撞击,各种影响下,它释放能量很正常。并且他强调因为是“现代地震灾害”,即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密度高,一旦发生大地震,造成的影响相应比较大。

我们目睹了地球悄无声息地发动着一个又一个灾难,人类措手不及地遭遇一个又一个的死亡,在这一切下,争论变得苍白。就像一位叫罗斐的作者所说的“人类是被地球宠坏的小孩,他非常偶然地获得了地球的恩宠,在地球的孩子中表现突出。然后,这个狂妄的小孩就认为自己最聪明、最有能力,他刚刚学会了一些技能,骄傲地称之为科学,以为科学无所不能。然后就失去了敬畏之心,觉得自己可以站在地球的顶端,为所欲为。”

面对这种终极问题,人类是依旧坚持所谓的现代文明一路高歌猛进?还是为所谓的利益而产生纷争?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表达方式是将人类的发言上升到国际间对话的方式,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所造成的,也不是一国可以独自解决的,既然孤独的人类对于地球毫无力量可言,那么,面对这一星球级的议题,有责任感的国家须以平等的态度通力以对。

曾几何时,我们是这样地骄傲,敢于对天地宣言: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是今天,面对地球上愈演愈烈的灾难,我们懂得了失去的害怕。时至今日,我们尚且能多半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如果今天我们忽视这种权利也是义务,一旦失去它,人类就再也无法回头走上挽救自己的道路。

科学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是人类的活动影响了气候,而且因此导致的气候变化正在进一步加剧。全球升温,已经在摧毁我们苦心经营的一切,正如我们所讲的“2℃改变世界”中所排列出的每上升1℃,地球所遭遇的恶变乃至毁灭。而现实是,各种极端气候和地质异象已经密集出现。联合国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7年评估报告正式指出,在过去35年内,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已经对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令人担忧的远不止这些看得到的事实。世界上多种文明的预言不约而同地指出,2012年将是地球的归元之年。关键时间正在步步逼近,这一话题更深刻地引起世人的关注。我们不知道彼时的2012究竟会如何,但当前不断揭晓的地球问题,正在越来越清楚地提示人类该如何自救。

全世界最有智慧的科学家在不同场合呼吁:人类正一步步靠近气候变化的“不可逆转点”--较工业革命前上升2℃,必须立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放缓本世纪及以后的气候变暖速度,鉴于气候系统对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反应具有滞后性,最佳的减排时机就在今日,而一旦气候变暖的进程超过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等气候变化显著的时候,我们再想把气温降到规定的目标值以下,那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

据路透社2006年2月7日的报道,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在讲演中指出,关于气候变动的问题,如果在最近7年不制定出重要的政策和决定,那就为时已晚了。布莱尔所说的这个时间现在只剩下3年左右了。而且,每往后拖一年,人类就要付出更大看得到的经济代价。仅以气候持续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为例,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2006年的报告,2005年自然灾害损失额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2000亿美元,依次发展趋势,到2050年,每年的经济损失将会达3000亿美元。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指出,遏制灾难性气候变暖的行动每拖延一年,为此付出的花费就会增加5000亿美元。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昨天,但是,我们绝不能再失去未来。在2012年12月22日到来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大旱、暴风雪、冰雹、超级热浪、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将更多发生,仿佛在给我们敲响预言警示。虽然,科学家都在努力粉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深深伤害,如果不加以矫正,难保不让预言成真。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2012,我们还能逃得了2016、2056,或者2100吗?全球10大预言纷纷将地球劫难的闹钟定在了2012年前后,神秘难解的也好、荒诞莫名的也罢,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预言的惊人巧合,绝非意外!即便是2012年12月22日的时钟正常敲响,即便是那一日的太阳照常升起,即便是可以将10大末世预言定论为10大末世谎言时,人类的心情却依然无法轻松。

毋庸拨开历史的迷雾,无需抹去时间的尘埃,人类对地球的伤痛已经有切肤的感受,近20年来科学家敲响的地球警钟还从未受到过质疑。地陷海升、板块异动、物种灭绝……,每一样都足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人类在存亡两界任意丢掷!更何况组合精密的地球的每一种劫难都不会形单影只地出现。

回顾地球5.4亿年间5次物种大灭绝,被推向断头台的总是掌控地球的生灵。眼下,“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的大门已然渐渐开启,人类能否跑赢时间?人类能否不为自己的贪欲做自灭家门的可悲推手?众多科学家已经吹响人类自救的号角:如果人类能够勒住贪欲的缰绳,停止对地球的伤害,尊重不仅仅只有人类的所有生命,那么人类的路还会很长、很绚丽!

从目前的科学认知来看,“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这样的认识已经几乎演变成了一句玩笑话,其实人类恰恰更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国登月宇航员鲁斯.坎贝尔,当他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时,内心激荡的是对地球的热爱,以及作为人类的庆幸:我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是对地球爱之弥深。地球虽有缺点,但对我们却非常合适。作为高级生命体,人类应该学会在别人的感悟中成长。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涵盖了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多个方面:

1、首先,能源消耗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重要影响之一。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还产生了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2、其次,开发和过度开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人类对森林、矿产、水等的过度开,导致土地退化、水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这些活动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道路和商业设施,导致自然生态空间的减少。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垃圾围城等问题,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4、再者,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农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对土壤和水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5、最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造成了威胁。

人类活动怎样影响气候

多给些你,供你参考

温室效应(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包括主要影响因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养殖业产生的温室其他等,许多国家提出,刀耕火种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主要方式也是温室气体

热岛效应 (城市附近明显温度偏高,且偏高程度明显大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于小城市,乡村无明显热岛效应,也可称为热污染)

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地被淹没,造成大量难民,陆地上冰川融化,近期导致地表水增加,洪涝危害加大,远期导致淡水减少,人类面临严重的水短缺危机

气候变暖,会导致世界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中纬度地区的耕地会退化成草原,粮食产量减少,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降水量会增加,适合于温带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N2O引起全球增暖外,还可通过光化学作用在平流层引起臭平氧O3离解,破坏臭氧层.

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再加上由于极地增暖剧烈,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会造成极冰融化而冰界向极地萎缩,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大量硫化物、氮比物和人为尘埃,它们能造成大气污染,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能使森林、鱼类、农作物及建筑物蒙受严重损失。大气中微尘的迅速增加会减弱日射,影响气温、云量(微尘中有吸湿性核)和降水。

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要懂得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小点的话,就是这里原来有了什么,那么后来增加的就增加了。地球也是这个道理。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就是产生的热量导致气候的提升,这是慢慢积累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