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预警

文章内容

气候区划方法_气候区划的主要指标

tamoadmin 2024-06-14
1..气候区划的原则 是什么2.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3.为什么我国的气候区的划分现在出现了好多不一样的标准啊,到底哪个是对的,希望国家能够规范下啊4.新近纪地层区

1..气候区划的原则 是什么

2.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

3.为什么我国的气候区的划分现在出现了好多不一样的标准啊,到底哪个是对的,希望国家能够规范下啊

4.新近纪地层区划有哪些?

5.气候分区的表示方法:2-1-4表示啥意思?

6.气候的分类

7.想了解一下气候的分类

气候区划方法_气候区划的主要指标

我国可分为5个气候区,分别是: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气候。每个气候区都有各自的气候特点,建筑设计应当针对这些气候特点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下就对五大气候区中挑选的代表城市分别对其气候进行分析,并阐述当地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

一、严寒地区代表城市——呼和浩特

1、呼和浩特气候特征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图2.1.1)。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极端气温最高38.5℃,最低-41.5℃。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2、蒙古民居蒙古包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图2.1.1)。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包的搭建选址非常讲究。夏营盘的蒙古包搭建在平坦开阔 、高原凉爽之地,冬营盘则选择山前避风之处。这些适合气候特征的选址与蒙古包顶窗苫毡、底部围毡(哈雅布琪)的开闭相配合,使蒙古包在炎热的夏季通风凉爽、酷寒的冬季温暖祥和,仅 靠草原上少量的牛粪即可维持日常的能量消耗。蒙古包冬暖夏凉,还因为它球体的造型,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蒙古包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域和生活方式印记,它建设周期短、结构灵活、施工技术简单、建造速度快、结构整体性好,抗震耐久、保温隔热(词条“隔热”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所用材料均与环境友好。这些特点正好符合当代设计界不断追求的绿色设计理念。

二、寒冷地区代表城市——延安

1、延安气候特征

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梁峁沟谷纵横,地表支离破碎,起伏大,坡度陡。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低温霜冻、冰雹、干热风、连阴雨。年平均气温9.9℃,年平均最高气温17.2℃,年平均最低气温4.3℃,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3.1℃,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38.3℃(2000年7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3.0℃(1991年12月28日)。

2、陕西黄土高原窑洞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窑洞一般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洞口都朝阳,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最简便的窑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窑洞土窑洞;将土窑洞用石头加固,就成石窑洞了。

黄土高原上阳光充足,干旱少雨,木材资源缺乏,地形上沟壑纵横交错,而且黄土高原土质好,地下水位低。窑洞利用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热环境。也就是说、窑洞建筑的主要优点来自土壤的热工性质,厚重的土层所起的绝热作用使其温升很低,温度波动在土壤中仅有一定的深度,在此

深度以外就无波动影响。陕北的沿崖窑洞利用山地地形,效果更好。窑洞不仅有适合人、畜居住的冬暖夏凉条件,还是一个良好的天然冷藏库。

三、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温州

1温州气候特点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从大陆吹来的偏北风,气温较低,雨水较少,湿度蒸发较小。这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且四季分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南风,湿大雨多,气温较高。春季天气多变,时常阴雨连绵。秋季大气较稳定,常见"秋高气爽"天气。全年气候总特点是:温度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多样。温州常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这是人类活动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根据温州气象台历年各月逐日逐时气温记录及人的冷热舒适要求,温暖舒适期(10-28℃)每年长达9个月,出现时数可达6500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4%。全年>0℃活动积温约6500℃,无霜期275天,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但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词条“密度”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受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江南民居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词条“门”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图2.3.1);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江南民居也往往利用天井来组织门窗(词条“门窗”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设计,南墙尽量开窗或隔扇门,以引导南风入室;槛窗下的槛墙有的设有透空栏杆,以增加通风面积;支摘窗,上面可支起,下可摘除,都可以调节风量;推拉窗则可推可拉;还有中轴转窗可以成片开启,调节角度和开口大小,引导南风;特别是横批窗,冷空气从窗下部进入,从上部流出,形成热压通风。

江南民居还讲究风水(图2.3.2),“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现在看来也是适应当地气候的表现。

四、夏热冬暖地区——广州

1、广州气候特点

地处北温带与热带过渡区,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南亚热带季风气侯,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

2、广州西关大屋

该区俗称"西关"。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广州的高温天气时间长,从前没有电风扇和空调,西关大屋的设计十分周到。采用整齐封闭的外墙(图2.4.1)以减少太阳辐射(词条“太阳辐射”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也能防火和保持私密性。建筑利用起伏的坡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厅、青云巷、天窗、高侧窗、疏木条、各种通透的门窗来组织自然通风(如脚门、趟栊和大门),在炎炎夏日中显得格外阴凉。

五、温和地区——西双版纳

1、西双版纳气候特征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的南端,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干季从11月至翌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终年无霜雪。年雾日达108—146天。景洪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1℃,极端最低气温2.7℃,常年适于旅游观光。 西双版纳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只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则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

2、西双版纳"干阑"

云南西双版纳属于亚热带气候,常年气温高,年降雨量大。居住于此的傣族居民为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就地取材,用竹木建造了干阑式住宅(图2.5.1),底层架空,四周无墙,只有几排柱子支承上面的重量,木或竹的楼面留缝,使较凉的空气从底层透人,改善微气候。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和杂用,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向外开窗,内侧为廊,连通各间。设凉台,屋顶坡度较大,多采用“歇山式”以利屋顶通风,飘檐较远,重檐的形式有利于遮阳、防雨。平面呈四方块,中央部分终日处于阴影区内,较 为阴凉,为族人议事、婚丧行礼及其他公共性活动用。

六、特例城市代表——武汉

1、武汉气候特征概述

武汉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图1.1.1),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 (见图1.1.2),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

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武汉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尤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气候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武汉大 部分家庭是没有安装暖气的,因此家中觉得比较阴冷。三月后进入初春,气温回升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但是低温还是比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5到20,大雪纷飞。

2 、武汉气候适应性建筑

1)青城国际

青城国际项目(图1.2.1)位于青山之核——和平大道与建设三路交会处,总占地面积1.6万平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3万 平米,商业6400平米,青山区文化中心6000平米。

青城国际拥有良好的室内室外环境、36.4%的高绿化率,还配备高效能建筑设备(词条“设备”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和系统以及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有两大水系统规划设计和七大节水措施;优质的节能建材与典范的采光通风户型;智能化与人性化的管理。

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回用系统、外墙内保温系统、双层中空玻璃等七大低碳科技的运用,使青城国际建筑节能指标远超出国家规定的节能50%的标准,其减排、降耗等综合效益更是十分显著。

外墙内保温技术,冬季可提高室内温度6-10℃,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6-8℃,不仅适应了武汉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降低了建筑能耗,更通过减少空调的使用而极大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双层中空玻璃和断桥隔热彩铝门窗这两种建筑材料,既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又能够为房子保温、隔热、隔音(词条“隔音”由行业大百科提供)、降噪,提高居住品质。

2) 武汉火车站

武汉火车站位于武汉市青山地区杨春湖东侧容家下咀附近, 为一座新建的大型现代化高速火车站, 是正在建设的京港高速铁路的重要站点, 已于2009 年12 月投入运行。

武汉站整体采用“千年鹤归造型”(图1.2.2), 凸显湖北特色。该造型寓意为充满灵性的千年黄鹤, 惊叹家乡变化翩然而归。建筑中部突出的60m 高大屋顶, 预示着武汉是湖北也是中部省份崛起的关键地点。九片屋檐同心排列, 又象征着武汉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正是在这翩翩起舞的九片屋檐上, 整

齐的排列着一排排太阳能硅晶(词条“硅晶”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板, 向火车站站体提供清洁的电能。

另外武汉火车站还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冬天,从100米的地下取温度高于地面的地下水,形成交换,提高室内温度。夏天,取地下凉水为室内降温。

武汉站所采用的这种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显著。从典型项目测试的情况来看,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高于常规电制冷机组供冷+锅炉供热系统约20%-30%,高于风冷热泵系统约30%-40%,减少一次能源(化石能源)使用量50%-60%。夏季减少了冷却塔的飘水损失,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冬季无燃烧过程,对终端用户来说无污染物的排放。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有效改善湖北武汉地区的能源结构。

.气候区划的原则 是什么

气温,降水的多少,干湿情况,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跟纬度有关系。

23°26′ N(北回归线)到23°26′ S(南回归线)为热带

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 

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少部分位于热带;其中分为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中温带(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气候。

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

气候区划是根据研究目的和产业部门对气候的要求,采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划分,将气候大致相同的地方划为一区,不同的划入另一区,即得出若干等级的区划单位。

气候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气候区划的基础。由于太阳辐射分布的纬度差异,产生气候随纬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对比关系带来干湿度的差异,产生气候随干湿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产生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带性;气候受地方的地形起伏、坡向以及下垫面状况等因素影响,也发生变化。因此,任何地方的气候都是受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区划必须反映这些气候分布规律。 气候区划与气候分类是气候划分的两种方法。气候区划是将一定区域,按气候特征,依次由大到小,由上到下逐级划分;气候分类则是将不同地区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划归类别,依次由小到大,由下到上逐级合并。某一类型的气候,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区域,而气候区划所划出的区域必须是连成一片的。

为什么我国的气候区的划分现在出现了好多不一样的标准啊,到底哪个是对的,希望国家能够规范下啊

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综合的和单项的两类。综合区划全面地综合考虑农、林、牧、渔各业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单项区划只考虑某一生产门类、某一作物或某一农业生产问题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或某种农业气象灾害、某项农业气象要素。按区划范围大小,可分全球的、洲的以及国家的和省、市或县一级的多种级别的农业气候区划。

新近纪地层区划有哪些?

为什么有多个标准?

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按一定的标准,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需要适当照顾自然区或行政区,将全国或某个区域按不同气候特色划分为若干小区,称为气候区划,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气候分类,只不过这种分类局限在一定范围,而且侧重于气候应用和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区划。

更多更详细的划分,可以参见: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气候分区的表示方法:2-1-4表示啥意思?

新近纪地层区划采用三级区划:大区、区和地区(图4-6)。大区与区的界线分别以双线与单线表示;地区仅以数码表示大体位置。

大区的划分标志是沉积类型和综合生物群类型,以沉积气候标志和古生态气候标志所反映的气候带归属为主要依据。东北—华北大区常见褐煤层,植被类型为中生混交林(如山旺植物群)或北方硬木混交林(如吉林富锦组秋梨沟植物群、内蒙古老梁底植物群)(李浩敏、杨桂英,;刘裕生、郑亚惠,1995;陶君容,1992),主要反映的是温带湿润气候。西北大区多膏盐,大植物化石不多,孢粉谱反映中新世早中期尚较温暖但中新世晚期—上新世证明趋冷并荒漠化,属内陆干旱气候区(赵英娘等,1982;王大宁等,1990)。华南大区沉积以灰、灰**调为主,无明显膏盐层,局部地区有褐煤层,闽浙地区与东海植物孢粉类型为亚热带、副热带雨林,总的来看应属亚热带,如浙江宁海嵊县组的下南山植物群(Li Haomin,)和福建佛昙组的漳浦植物群(李浩敏,1978;李浩敏、郭双兴,1982)以及江西头陂组和黄桥组的植物群。青藏—南海大区普遍发育煤系、油藏或油页岩,台湾区和南海区有中新统大有孔虫灰岩;藏中地区有煤层与油页岩(乌郁组、芒乡组),但广大的藏北、羌塘地区地层与古生物资料缺乏。藏东芒康地区曲果组或拉屋拉群上部的芒康植物群与滇西双河组(三号沟组或相当地层)的剑川、临沧、景谷植物群以及滇东的小龙潭、多塘植物群均以壳斗科或樟科占优势,属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型,因此推断云南、藏东这一条带可能向羌塘、藏北方向延伸,有待将来研究证实;但青藏区在上新世已向趋冷方向转变。把南海区与云南、青藏联系起来划为统一的中新世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气候带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1.东北—华北大区

本大区南界东起东海与黄海之间,经长江口南,沿长江中下游再至西秦岭。西界北起内蒙古、宁夏之间,过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向西南折向西秦岭。如前述,本大区是新近纪的温带型湿润气候带,与古近纪时的亚热带、暖温带潮湿气候带相比,气温有了明显下降,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暖温潮湿气候记录也已消失,说明本大区有了大幅度收缩。本大区新近纪气候可与现代气候类比,但华北山东山旺地区由中生混交林植被演变为现代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反映古气温较现代低。山西上新世榆社植物群、太谷植物群为北方硬木混交林,现代该地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古气温也较现代低。徐准地区中新世下草湾植物群和长江下游南京地区的洞玄观植物群均以具柄豆荚植物为特征,与山东山旺植物群相似,也反映比现代该地亚热带气候的气温低。但吉林中新世的秋梨沟植物群为中生混交林或北方硬木混交林,现代却为混交针叶林,反映古气温较现代高。华北与东北这种气候演化趋势的不同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还是植被定性和对比方面有偏颇,有待查明。

2.西北大区

本大区东界即为东北—华北大区西界。南界为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北至西秦岭。如前述,本大区是新近纪的内陆干旱区,这种性质延续到现代,但干旱程度趋强。同时它也是古近纪华南—西北大区副热带干旱带的残留,只是气温与湿度有了进一步降低。新近系华南已不属于干旱区。

3.华南大区

本大区北界即东北—华北大区南界。南界东起台湾以北的东海南部,然后沿浙闽沿海折向南岭以南,向西沿珠江上游过滇东北折向西北,经川西达巴颜喀拉山脉以北至西秦岭。如前述,这是新近系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与古近系相比,解除了副热带干旱体制,因此我国白垩纪至古近纪的华南—西北斜向干旱带到此时解体。同时,新近纪也是现代华南亚热带气候开始确定的时期。

4.青藏—南海大区

本大区北界即西北大区与华南大区的南界。如前述,滇东以东地区的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性气候属性没有疑义,除煤系、油页岩等沉积证据和海相热带浮游与底栖大有孔虫外,台湾中新世的石底植物群、广西合浦相当灯楼角组的南康植物群、滇东的小龙潭和多塘植物群皆属热带植被类型。滇西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资料有些矛盾的记录。滇西双河组(三号沟组)所产的景谷、剑川、临沧植物群皆与滇东属同一气候类型,但腾冲植物群却是暖温带类型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这可能是上新世总体气候转凉的反映。藏中地区中新统乌郁组植物群以高山栎、杜鹃、野决明为主的常绿革叶灌丛,但比它稍早的芒乡组植物群的几种植物却为温带型落叶阔叶林,不过因为芒乡组发现化石太少,植物群总体面貌尚难确定。藏东曲果组(拉屋拉群上部)含泥灰岩与菱铁矿,所产芒康植物群与云南热带型相同。但藏南上新世噶尔植物群与希夏邦马北坡植物群却可有不同的概括。前者只有7种,可以认为是暖温带至温带湿润气候带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后者以高山栎为主,到底是否属于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气候还是更凉更干的气候有不同分析(徐仁等,1973;周浙昆,1990;刘裕生、郑亚惠,1995)。看来滇西与青藏高原地区中新世植物群,排除了化石采集不足的因素以后,属于热带或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可以肯定,上新世开始转变为暖温带或温带气候的趋势也是明显的。另外叠加了(虽然高原尚未大幅度隆升)喜马拉雅期山系的形成和植物垂直分带的因素。但上新世的山脉不会超过2000m左右,这可由晚中新世至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存在作为佐证。青藏高原地区新近纪气候演变的上述规律可为今后完善地层对比系统和在藏北、羌塘进一步发现和建立地层系统的参照。

另外,除沉积特征与生物群特征外,各大区的火山岩分布情况需要提及。除西北大区基本为无火山活动区外,其他大区均有不同的火山活动显示。青藏区有大量玄武岩、碱性—强碱性、中酸性火山岩。南海区火山岩主要见于海南岛。台湾区有显著的玄武岩喷发,台东还有超基性岩。东北 华北大区玄武岩最发育,分布也最广泛。

气候的分类

A.4 气候分区的确定

A.4.1 按照设计高温分区指标,一级区划分为 3 个区:高温气候区 气候区名称 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 1 夏炎热区 >30 2 夏热区 20~30 3 夏凉区 1000 2 2.湿润区 3 3.半干区 4 4.干旱区 30 夏炎热冬冷 夏炎热冬温 夏热冬严寒 20~30 -21.-9.0 >-9.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 x0c2-1-2 夏热冬严寒湿润 2-1-3 夏热冬严寒半干 2-1-4 夏热冬严寒干旱 2-2-1 夏热冬寒潮湿 2-2-2 夏热冬寒湿润 2-2-3 夏热冬寒半干 2-2-4 夏热冬寒干旱 2-3-1 夏热冬冷潮湿 2-3-2 夏热冬冷湿润 2-3-3 夏热冬冷半干 2-3-4 夏热冬冷干旱 2-4-1 夏热冬温潮湿 2-4-2 夏热冬温湿润 2-4-3 夏热冬温半干 3-2-1 夏凉冬寒潮湿 3-2-2 夏凉冬寒湿润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 20~30,8,

想了解一下气候的分类

气候分类是气候地理分布的综合归纳方法。为了探索气候形成原因与利用气候资源,必须将全球各种气候状况进行归纳分类。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是气候分类的早期阶段,分类是进一步将相似的气候分成若干层次的大区。

因学科观点、研究对象和目的或生产上的要求不同,有多种气候分类,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因分类、经验分类、成因与经验相结合的分类。

影响因素

指影响气候状态。决定各地气候物理条件的因素。这种物理条件主要是指决定地球上各地位置的地理诸要素,如纬度、高度、海陆分布、相对海陆的位置、地形等等。此外,海流、稳定性的高、低气压的位置、盛行风也可作为气候因素。气候是常年变化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物理条件,有时候也叫作气候因素。在这时候,黄道倾斜,大气的组成,地壳变动,水陆分布,海流等也构成气候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地区形成过程。

各家理论

我国气候区划大多是以≥10℃活动积温或≥10°C日数为主来确定温度带界限指标的。在拟定界限指标时,重要依据是植物分布和农业上的差别,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气侯区划,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态气侯的内涵。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以≥10℃等效积温作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将全国划分Ⅰ为赤道热带、Ⅱ为中热带、Ⅲ边缘热带、Ⅳ南亚热带、Ⅴ中亚热带、Ⅵ北亚热带、Ⅶ南温带、Ⅷ中温带、Ⅸ北温带、Ⅹ寒带等10个一级温度带。然后在各温度带中根据g干湿气候型等级,划分湿润(M)、半湿润(SM)、半干旱(SD)、干旱(D)和极干旱(DD)等30个气候区。西蔵东南端、四川和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因坡陡峭,某些温度带水平面积很小,不在图上划出,予以略去。

威尼斯 属于地中海气候

根据各地气候特征,按其相似和差异情况,划分成各种气候类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各种气候类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热量、水分、气温、降水、蒸发、风力、风向以及自然景观等,也有用天气型进行划分的。因需要或研究的观点不同而有各种气候分类法。国际上早期著名的世界气候分类有柯本分类法等。早期进行我国气候分类有竺可桢、涂长望、卢鋈等。气候分类,可供经济建设规划、农业生产规划时的参考

气候分类(climatic classification)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归纳成为若干类型。根据气候的不同类型,按一定的指标将全球(或某一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气候区划。气候分类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两种。

成因分类 也称理论上的气候分类。它着眼于气候形成因子。古希腊的学者根据太阳高度角,以回归线(南、北纬23°27′)和极圈(南、北纬66°33′)为基线,将全球划成为热带、温带和寒带。这是最早的成因气候分类。1936~1949年Б.П.阿利索夫提出以盛行气团为主,以海陆位置为辅的气候分类。他认为:气团性质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特征和海陆性质的特定条件下,热量和水分等物理量经过交换和输送等过程后的综合结果,最能客观地反映气候状况。他根据盛行气团的季节分布状况,将南北两个半球各分成赤道带、副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北极带(副南极带)和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气候带;又根据海陆位置的差异,将每个气候带分成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大陆型、海洋型、大陆东岸型和大陆西岸型等。

经验分类 或者称为实验气候分类。它根据自然地理因素(如植物群落、土壤和水文等)的空间分布状况,对照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待征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将全球气候归纳成为不同的类型。流传广泛的柯本气候分类,就是这种分类法的典型。索恩思韦特气候分类是经过实验途径得出的又一个典型。C.W.索恩思韦特长期从事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工作,他于1931年选择不仅反映热量高低,而且反映水分供应多寡状况的可能蒸散为指标提出了气候分类方案,并于1948和1955年两度修改此方案。但由于他的分类繁杂,流行不广,这个分类主要应用于生物学和农艺学。

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所得出的结果是互相对应的。М.И.布德科就以这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气候分类。他从研究气侯形成的理论出发,于1948年制定出了自然植物景观同热量和水分这两个主要气候要素相对应的组合图,即布德科气候分类(见图)。图上纵坐标以年辐射差额值(Qd)表示热量,横坐标

除了以上两种分类法之外,由于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医疗保健和军事等方面对气候的需要不同,还可以制定各种应用气候区划的分类指标(见中国气候区划)。气候分类正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