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应对方法_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

tamoadmin 2024-09-10
1.关于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能做什么?4.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灾害有什么影响?5.全球变暖对东北地区

1.关于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能做什么?

4.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灾害有什么影响?

5.全球变暖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有何影响么

6.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7.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哪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应对气候变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应对方法_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长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影响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尽管影响作物生长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对作物(主要指一、二年生作物)的发育而言,在其他因子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温度起着主导作用。

一、CO2浓度增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有助于作物生长,小麦、水稻、大麦、豆类等C3作物产量显著增加,但对玉米、高梁、小米和甘蔗等C4作物助长效果不明显。现有研究指出,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可使C3作物生长且产量增加10~50%,C4作物生长且产量的增加在10%以上。然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也称“施肥效应”),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

二、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我国平均气温上升,从而导致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且种植成片北移。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大于或等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约15天。全国作物种植区将北移。

三、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有些地区是正效应,在另一些地区是负效应。我们利用三种大气环流模式预测的气候情景,计算了我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可能变化。在三种大气环流模式预测的气候情景下,水稻产量的可能变化,在不考虑水分的影响下,早稻、晚稻、单季稻由北向南减产幅度逐渐增加。

气候变暖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冬小麦;对灌溉小麦的影响小于雨养小麦,也就是说灌溉能减小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对水比较缺乏的北方麦区而言,灌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适当改变种植方式,选育抗旱、耐高温的品种等也许是更为合理有效的对策。

气候变暖也将使春玉米平均减产2~7%,夏玉米减产5~7%;灌溉玉米减产2~6%,无灌溉玉米减产6~7%左右。也就是说,气候变化将使我国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3~6%,灌溉条件下减产的幅度比无灌溉的要小。总体来说,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缩短和生育期高温的不利影响。

总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温度升高、作物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是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我国水稻、小麦以及玉米品种多,品种间差异也很大,因此要有意识地调整农业种植制度、选育抗逆性的品种和选择适当的生产措施等,使之适应气候变化。

四、气候变暖对施肥量的影响

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成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甲。左右。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增加投入,而且对土壤和环境也不利。

五、气候变暖的应对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科技界还不能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对食物安全影响的综合定量分析数据以及具有针对性和可供选择的适应性对策,同时,社会各界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食物安全威胁的严重性还没有明确认识。为此,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小麦)的可能影响,应分析未来光、热、水的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分布。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因素,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物系统的长期安全,必须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和适应性对策,并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六、小结

气候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和地球生物生存活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受到气候的极大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农作物的分布、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以及种植的方式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都是气候条件制约的结果。当气候发生异常时,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

关于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干旱加剧后,植被减少,表土易沙化,使得耕地易受风蚀,遇到大风袭击时,将产生沙尘暴;而一旦受到暴雨冲刷,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倍。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倍左右。这样不仅使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加,而且对土壤和环境也不利。

我国北方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可能趋于更不稳定或者更加干旱,因此这些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有效灌溉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整个农业抗御不良环境和外界变化的素质。

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能做什么?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兼而有之.

4.1 CO2浓度对农业的影响 4.1.1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所以有人认为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会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但也有实验表明,许多植物在高CO2浓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1].这可能是与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谢途径有关.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2浓度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较弱.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是有利的.但气候变化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因子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加倍,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地区的C3植物会受益增产,而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热带(非洲)的C4植物产量则会受到影响,并且前者的受益并不一定能补偿后者的损失.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C4作物仅占到20%,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中,C4作物占到75%以上.如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饥困地区的主要食物.因此,气候变化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将会使某些地区饥荒加剧。 4.1.2 CO2浓度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4.3 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

最大的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全球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什么影响,目前知道的甚少。某些研究认为,气候变暖会使热带风暴增强,从而对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海岸线上的农业有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气温升高,大气热浪将会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突出.象冬小麦主产区的干热风可能会使小麦大幅减产。由于气温升高,大气层中气流交换增强,大风天气会增加,风暴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强,某些区域(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风蚀作用导致水土流失会加剧,而影响农业生产.再则温度升高,会使某些要求低温春化阶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大气温度升高后会导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耗水量会更大,旱灾会更严重地发生而危胁农业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

4.4 气候变化与农业病虫害

就象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北移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国对豆类等作物严重危害的害虫———马铃薯叶蝗,当气候变暖时,越冬虫口密度加大,定作物种植时间不变,其危害时间提旱,这可能导致作物大面积受害.玉米螟对豆类的危害也会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温带地区某些病虫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温度升高,危害会加玉米面积的变化重,比如马铃薯枯萎病由于目前夏季气温较低而对马铃薯危害不大,但当平均气温升高4℃时,马铃薯会因此病而损失产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湿度的变化会对病虫害及它们的天敌发生什么影响,目前尚不知.温度和水分变化很可能导致害虫种间及它们的天敌间种群相互作用关系发生变化。 4.5 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

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灾害有什么影响?

一、食

1、吃素。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为了放牧牛羊及饲养猪鸡,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室效应。

2、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3、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

二、衣

1、认识衣料来源:选购纯棉、全麻等自然材质,才可回收再生。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2、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

三、住

1、多用二手家具。

2、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

3、请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

4、将房间的电源、冷气集中使用。

四、行

1、走楼梯,不搭电梯。

2、出门多走路、骑单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少开车和骑机车。

五、科技

1、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

2、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3、加强水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海水淡化等。

4、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

5、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

百度百科-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有何影响么

气候变暖对农业最主要的影响很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如干旱、炎热、洪涝、风暴、龙卷风、冰雹、冷害、霜冻等。研究认为,气候变暖会使热带风暴增加,从而对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海岸带的农业有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气温升高,持续炎热,因而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突出。例如发生在冬小麦主产区的干热风可能使小麦大幅度减产。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由于气温升高,大气层中气流交换增强,大风天气会增加,风暴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强,某些区域(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风蚀作用而引起的水土流失会加剧,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还有研究指出,气温升高后会导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盖度低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耗水量更大,旱灾会更频繁地发生,从而威胁农业的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季风雨带的南移可能加重干旱的危害。

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1.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作物的生长区域扩大,使得一些在冬季无法成获得作物如今可以生长。

2.全球变暖会导致高纬度地区永冻土的减少,过大了耕地面积,单同时使得一些依赖于永冻土生长的作物将无法生长。

3.全球变暖导致全球温度升高,使得海洋蒸发加剧,旱涝灾害更明显。

4.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滨海低海拔地区将被淹没,滨海耕地将缩减

5.气候变暖,高纬地区特有的动物植物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使其数量缩减甚至物种灭绝。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哪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应对气候变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

扩展资料:

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

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已有1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百度百科-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持有的应对态度:共同承担责任、合作与发展。

气候变暖: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极端气候: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气候,如热浪、干旱、暴雨、洪水、台风等,给各国的经济、社会和人类生命带来巨大损失。

共同承担责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承担责任。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各国应制定并执行减排目标,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合作与发展:发达国家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支持,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气候适应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对措施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推广碳捕获和储存技术:通过碳捕获和储存(CCS)技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储存在地下或其他地质结构中,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绿色经济: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如可持续农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等,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