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气候的概念和成因分析_气候的概念和成因分析是什么

tamoadmin 2024-06-14
1.我国气候特征及成因2.分析九种气候类型的分布 成因 气候特征3.求大神,全球气候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谢谢!4.求世界上各个气候的成因及特点5.气候的种类

1.我国气候特征及成因

2.分析九种气候类型的分布 成因 气候特征

3.求大神,全球气候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谢谢!

4.求世界上各个气候的成因及特点

5.气候的种类特点及成因

6.怎样分析气候成因

7.世界气候的类型、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

气候的概念和成因分析_气候的概念和成因分析是什么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0之间

全年高温多雨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全年高温分干湿季两季

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湿季;信风带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季

热带季风带

南、北纬10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夏季风(西南风)来临,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东北风)来临受大陆气团影响,降水明显减少

热带沙漠气候

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常年炎热干燥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东岸

夏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水,气温高;冬季风时,受大陆冷高压影响,降水减少,气温也低

地中海气候

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处于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夏季副高控制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暧湿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亚洲大陆中部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风时,陆地冷高压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海洋气团控制,暖热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

终年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大

终年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

南北纬400―600大陆西岸

终年温和湿润

全年受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控制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南北极圈附近

冬季漫长而寒冷,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

苔原气候

极地附近

全年严寒,降水少,

所处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极少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

全年酷寒

同  上

我国气候特征及成因

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分布均匀;分布:主要在南北纬5°以内;成因: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季;分布:南北纬5-10°;成因:副高与赤道低压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分布:亚洲东南部、南部;成因:受西南季风控制。

4、热带沙漠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干旱;分布: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成因:常年受副高控制。

5、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6、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西;成因:风带与副高交替控制。

7、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亚洲东北部;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8、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全年温差大,降水稀少;分布:中纬度大陆内部;成因: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9、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温和湿润,降水均匀;分布:40-60°大陆西岸;成因:常年受西风控制。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分布:大陆内部纬度较高处;成因:纬度高,受副极地低压控制。

11、苔原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分布:极圈附近纬度较低处;成因:受极地气团控制。

12、冰原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分布:极圈附近纬度较高处;成因:受极地气团控制。

13、高山高原气候;特点:情况复杂,不好一概而论;分布:海拔较高处,一般3000以上;成因:海拔高。

扩展资料:

气候类型成因:

1、太阳辐射:

陆地若受阳光照射强、 则地面气温高;若阳光照射弱、则地面气温低。而海水因为热传递强,所以温度稳定。

当陆地受阳光照射强、而导致陆地气温高时,陆地的空气膨胀上升,此时海面的空气相对来说比重大,海面空气沿着地表从海面流入陆地。而海面较低的温度导致海面上空的空气因收缩而下降,地面上则由于温度高导致的空气膨胀而上升,于是高空的空气从大陆上空流入海洋上空。

反之,若陆地受阳光照射弱、而导致的地面气温低于海洋温度时,海洋上空的空气上升,陆地上空的空气下降,地表的空气则是从陆地流向海洋。

因此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等特征有所不同,根据这些特征而把各地不同的气候分为若干种类型。

2、大气环流

3、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形)

分析九种气候类型的分布 成因 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扩展资料:

中国南北方向跨纬度较大,南北气温有一定的差异。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中国冬季温度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平均气温为-30.6℃,极端最低气温-52.3℃;温度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1月平均气温为22.9℃。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自治区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极端最高气温49.6℃。年降水量的最低纪录出现在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均降水量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1968年仅为0.5毫米。

求大神,全球气候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谢谢!

1、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年降水量少。

2、温带季风气候: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3、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4、热带雨林气候 :纬度低,全年受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5、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6、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7、热带草原气候 :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温两季。

8、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扩展资料:

气候成因:

1、太阳辐射:

陆地若受阳光照射强、 则地面气温高;若阳光照射弱、则地面气温低。而海水因为热传递强,所以温度稳定。

当陆地受阳光照射强、而导致陆地气温高时,陆地的空气膨胀上升,此时海面的空气相对来说比重大,海面空气沿着地表从海面流入陆地。而海面较低的温度导致海面上空的空气因收缩而下降,地面上则由于温度高导致的空气膨胀而上升,于是高空的空气从大陆上空流入海洋上空。

反之,若陆地受阳光照射弱、而导致的地面气温低于海洋温度时,海洋上空的空气上升,陆地上空的空气下降,地表的空气则是从陆地流向海洋。

因此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等特征有所不同,根据这些特征而把各地不同的气候分为若干种类型。

2、大气环流

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它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也是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

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3、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形)

下垫面是大气与其下界的固态地面或液态水面的分界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汽源,也是低层大气运动的边界面。因此下垫面的性质对大气物理状态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很大。

不同下垫面的粗糙度、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和辐射差额等差别较大,对空气流动的影响也大不一样,常常形成不同的小气候。

百度百科-气候类型

求世界上各个气候的成因及特点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一) 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 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W以东大约在40°~60°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人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由于上述几种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的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森林草原景观),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类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等杂木;欧洲西部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则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主。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主要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 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干气候

亦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点是: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亦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70°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2.极地长寒气候

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3.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气候的种类特点及成因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型,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内,一般都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

世界气候带分布特征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线。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是渐变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一般用最热月均温10?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分界线,用最冷月均温18?等温线作为温带和热带分界线。温带所跨纬度最宽,高、低纬之间气温差别很大,所以习惯上又在温带范围内进一步划分出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后者是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在每个气候带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平衡分布的特点,又进一步划分出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各大陆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尽管复杂多样,但是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上是按纬度更替的。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例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向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法有多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

怎样分析气候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位于赤道附近,向南、北延伸5°~10°左右,主要分布区为: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

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几处特殊分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岛国东北部。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景观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也称热带干湿季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热带荒漠景观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也称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少雨。

大致分布于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沙漠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

热带季雨林景观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台湾省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3]?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略有类似分布。

这里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4]?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草原气候?[3]?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旱季;?[3]?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雨季。?[3]?

亚热带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亚热带也属温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气温变化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多。

另外,还有亚热带湿润气候(也称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但季风特征没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明显。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4]?

地中海气候?[3]?(也称亚热带夏干气候、冬雨型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

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西南端(好望角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西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

注意:以下两种气候均可归类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中。

亚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栏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涵养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度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亚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温带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均匀,温和湿润。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位于南北纬40°~60°(温带地区)的大陆西岸。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降水春夏较少,秋冬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欧洲西部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广,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朝鲜半岛的北部?[4]?、日本的北部以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堪察加半岛)?[3]?。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6—8月)。全年四季气温变化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温带针叶林景观

该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注意:以下三种气候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

温带沙漠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是位于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一种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也称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俄罗斯西部(南界在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3]?)至俄罗斯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

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寒带类型

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包括以下两种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圈以内。

苔原景观

苔原气候

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和南极半岛等地。其特征是:长冬无夏,暖季短暂,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冰原气候

冰原景观

冰原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该气候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包括格陵兰内陆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下半年虽是永昼,但由于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酷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几乎没有什么植物生长。

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都有分布。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因素

太阳辐射因子、下垫面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太阳辐射因子是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等。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质等。

大气环流因子本身是气候的组成部分,对某地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气团的平均状况、气流的平均状况等。

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气流、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终究还是可以主要归结到辐射因素上。

纬度因素 地球形状和运动

地理纬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通常情况下,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及内陆降水较少。

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热能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和地球自转、公转变化、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影响。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几乎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

包括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影响气候的因子包含气温、雨量、气压和风。

洋流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为湿度和热量。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海陆分布

由于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容积热容量、导热率等海洋与陆地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比较而言,大陆上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大。温度的年较差是区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重要指标,并且,夏季大陆是热源,冬季海洋是热源,热源有利于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而冷源有利于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海陆的分布使行星风带分为若干个高低压活动中心,这些高低压活动中心对于形成世界季风气候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例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海陆分布的不同也影响降水,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地形地势

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地气候中的阳坡效应和阴坡效应,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对气流产生阻挡和抬升作用。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云层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

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世界气候的类型、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单圈环流——成因:高低纬间受热不均

(2)、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3)、气压带和风带—— “六风七带”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成因: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2)、季风环流

①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最为典型:亚洲东部

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

类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夏炎热多雨

冬寒冷干燥 夏炎热多雨

冬温和少雨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作用:①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受低气压控制和海洋影响强烈的气候类型降水较多

(4)气候类型判断的具体步骤

A、明确该地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一陆南)

半球名称 气温最热月 气温最冷月 月气温曲线形态

北半球 6、7、8 12、1、2 向上凸,呈峰形(∩)

南半球 12、1、2 6、7、8 向下凹,呈谷形(∪)

B、判断该地所属的温度带

热量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和寒带

最冷月均温值 >15℃ 0~15℃ <0℃ ——

最热月均温值 —— —— —— <15℃

特例:温带海洋性气温最冷月均温值>0℃。

C、确定该地的具体气候类型

雨型 气候类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南北纬10度之间。全年处于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处于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暖热,干湿季节明显。

3、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的东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控制。注意这是较特殊一种气候,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而形成的:在大陆东岸才有季风气候;信风带一般是干燥的,但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天刮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干燥,夏天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来自海洋的西南风降水丰富。所以有明南北回归线显的干湿季节。

4、热带沙漠气候,大致位于南北回归线——30度之间大陆西部和内陆。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带控制。终年干旱少雨。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要注意一下。

5、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南北纬25度——35度之间大陆的东岸。这也是特殊的气候类型:只有大陆东岸才有;冬季盛行西北风,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湿润。

6、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南北纬30度——40度之间大陆的西岸。注意:只有大陆西岸才有;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雨。故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7、温带季风气候,特殊的气候类型,主要北纬35度——50度之间的东部。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控制的结果,故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热而多雨。

8、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度之间大陆西部。注意:只有大陆西岸才有;终年受西风控制,温暖湿润。

9、温带大陆气候,主要是内陆地区。终年受海洋影响小的缘故。

10、亚寒带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都是因为纬度高的缘故,冬季漫长而寒冷。

11、高山和高原气候,气温对高度增减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日照强,风力大。

总之,第一,热带有四种气候类型,亚热带有两种,温带有三种,其他的自己看书就行了。第二,大陆西部才有的类型有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