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天气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预警

文章内容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_建筑气候

tamoadmin 2024-06-16
1.天气与建筑之间的关系2.中国建筑气候区划标准7个区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4.建筑气候划分,越详细越好,比如怎么分的5.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6.中国

1.天气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2.中国建筑气候区划标准7个区

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4.建筑气候划分,越详细越好,比如怎么分的

5.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6.中国的建筑物与气候及地貌的关系

7.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8.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_建筑气候

气候对传统建筑影响比较大。

气候影响建筑材料,例如森林茂密的地方建筑材料以木料竹材为主,气候干旱地区以石材,黄土为主。气候寒冷的北极附近地区建造冰屋子。

气候影响建筑风格,气候比较干旱的地方,房屋屋顶比较平,或者斜度小。气候湿润地区,屋顶斜度大。气候寒冷的地区房屋墙体厚,窗户小,气候温暖地区墙体比较薄,窗户大,以利于通风散热

天气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1 不同之处

1. 1 建筑墙体厚度不同

北方气候干燥, 冬季漫长多雪。因此, 保温性能良好, 又要空气流通、清新, 是北方图书馆建筑物最重要的问题。在北方图书馆的建筑中要加大建筑物屋顶保温层和外墙体的厚度, 以增强隔热防寒效能。所以北方图书馆建筑外墙一般要有两砖厚( 480mm ) , 严寒地带还要达到两砖半厚(600mm) , 而且墙缝一定要勾抹严实, 以有效抵御寒风的侵袭。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多, 越往南, 冬季越短, 温差越小。因此, 南方图书馆在建筑保温上一般不作特殊要求, 建筑物的外墙有一砖厚(240mm) 即可, 重点考虑通风防潮, 采光性能好, 空气流通, 防止夏季高温的侵袭。

1. 2 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的不同

凡是建筑物都要考虑基脚的牢固性, 因此, 建筑物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都有水泥作成的散水护坡。因受所在地地温的影响, 这种护坡在南北方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图书馆设计和施工时, 墙体和进楼台阶一定要有深度, 而且夯实水泥护坡, 并采用新型的弹性防水材料, 防止夏季雨水渗进护坡内, 冬季冻胀, 使墙体出现裂缝, 楼门变形, 损伤楼房质量。南方图书馆的这一类护坡, 在设计和施工时, 虽然也有一定的深度, 并且采用防水材料, 防止雨水渗透, 但它不为防冻, 主要是起到保护建筑物墙基的作用。

1. 3 门窗的设置不同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 夏季凉爽而短暂。因此,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 气温降低, 无论是公共建筑物还是居民住宅, 这时都要封窗; 进入春季, 气温渐高, 就要开窗。这种一为保暖、二为通风的事情是南方地区的人们所不必操劳的, 而在北方则不能不做。所以北方图书馆在设计上, 窗户的大小、数量也是建筑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 窗户面积大、数量多, 每年封窗、开启窗子就要花费不少劳动。

一般来说, 北方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只要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即可, 不必单纯追求建筑造型美观而设计大型带状窗。

南方的气候跟北方不一样, 因此, 在建筑上就有明显的差别。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图书馆的建筑除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讲究美观大方, 在窗户的设计上往往是从采光和美观出发, 因此, 南方图书馆建筑的窗户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建筑的门也跟南方不一样。北方图书馆的大门是进馆的主入口, 必须设置内外两层门且左右错向开启, 以阻挡冬季寒冷气

流的直入。南方图书馆的大门主要从方便读者出进和美观、明亮出发, 大门的设计无需双层, 以高大、气派、带状型门居多, 进入大门, 有一种开阔、明亮之感。

1. 4 共享空间要求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新建图书馆数量迅猛增加, 馆舍规模不断扩大, 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近年来, 建造的图书馆都有面积不等的入口大厅, 有的仅供读者交通疏散之用, 有的兼有多种功能。这种大厅在北方就不宜过大, 应当适中。因为北方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且使读者受冻。但在南方, 只要建筑面积允许, 这种大厅可高可大, 可以在大厅里饰以壁画, 布置些盆景、花木和建筑小品, 再加以休闲坐椅, 使读者在这种高雅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1. 5 建筑设计不同

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土质坚硬、干燥, 比较适合于设计地下建筑。在北方, 这种地下建筑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如哈尔滨的地下人防工程和地下商业建筑, 其设施质量之良好在全国同类建筑中, 堪称楷模。所以, 北方建造大型图书馆应利用好北方有利条件, 设计地下层或局部地下层。这种地下层可用做设备用房, 也可用于保存库本和读者不常用之书籍。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土质水分含量高, 不宜设计地下室。相反, 南方潮湿的气候, 影响到建筑物底楼也很潮湿。近年来, 南方新建的大型图书馆设计宽大台阶由庭院直通二楼, 一楼用于设备用房或辟为停车库, 这样设计增强了图书馆建筑的气派, 也避免了图书馆文化用品、设备受潮。但在北方就不适宜这种高大台阶作为主入口通道, 因为北方冬季多雪, 冰冻时间长,读者在积雪的台阶上行走, 很不安全, 以致影响读者入馆率。但如果不作为主入口, 那就是一种浪费, 因此北方图书馆应根据建筑整体和环境的需要,以设置阶梯通向一层入口为好。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标准7个区

以我国为例: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 凉。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 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 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 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 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 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在北方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较少,屋顶的设计和墙脚使用的 材料都有所选择,屋顶设计起着防水、保湿、隔热和抵抗雨水侵袭及承受积雪的负荷的作 用,以平顶屋居多。

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 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速较小,闷热异常。因此,这况的建筑需具通风、 防潮、隔热等房屋建筑设计的形式,一般朝向为南偏东15度左右,这既可遮挡骄阳,又可迎 着夏季东南风。

华南地区至海南一带属热带,亚热带季风 气候,年内炎热,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此时降水强大量多。城市的楼房多建有露台,走 廊,力求高大、宽敞及通风,以解决炎夏的热闷气候,房顶设计多为人字形,有“滤水”和 不易积水的功能,与这种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典型的要算是街道两旁的行人廊(俗称骑 楼),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汕头、广州、南宁和台湾等许多城市都有这种南方特色建 筑。

西北和青藏都在非季风区内,西北地区为 乾旱的大陆性气候环境,降水稀少,气温高,气温的日、年差较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 比较严重的地区,终年风沙大。因此,房屋的建筑需具防寒、隔热和避风沙等特点。形成了 土拱的独特建筑,厚墙,甚至石墙、小窗和拱形房顶的结构,这可减弱太阳辐射和寒风的侵 袭,保持通爽、凉快。

青藏地区云南省的中南部,虽属热带、亚 热带季风气候,甚至热带雨林气候,但因海拔高(约1,500米左右)故冬夏温和,四季如春, 既无严寒又无酷暑,但这况降水量丰沛,空气潮湿,在建筑设计上更需要解决通风、防潮问 题,因此在这区形成了特殊的竹楼住宅,特别是云南西双版纳区傣族小竹楼,劈竹编?,钉 竹铺瓦,通风良好。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该气候区列举三个,介绍如下: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

1、严寒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零下10℃的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和东北北部、新疆北部地区等。

2、寒冷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0℃,高于或等于零下10℃的地区,主要包括西藏和青海北部等。

3、夏热冬冷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0℃,低于或等于10℃的地区,主要包括淮河、秦岭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建筑气候划分,越详细越好,比如怎么分的

世界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世界建筑气候区划标准(WBCS)是由国际建筑研究与创新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将全球划分为九个气候区域,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极地、干旱、半干旱、湿润和海洋性气候区。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第3.1.1条 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差为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二、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70%;年降水量为200--800mm,雨量多集中在6--8月,年雨日数为60--160d.

三、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140--200w/m2,年日照时数为2100--3100h,年日照百分率为50-70%,12--翌年2月偏高,可达60%--70%.

四、12--翌年2月西部地区多偏北风,北、东部多偏北风和偏西风,中南部多偏南风;6--8月东部多偏东风和东北风,其余地区多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5m/s,12--翌年2月平均风速为1--5m/s,3--5月平均风速最大,为3--6m/s.

五、年大风日数一般为10--50d;年降雪日数一般为5--60d;长白山个别地区可达150d,年积雪日数为40--160d;最大积雪深度为10--50cm,长白山个别地区超过60cm;年雾凇日数为2--40d.

第3.1.2条 该区各二级区对建筑有重大影响的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IA区冬季长9个月以上,1月平均气温低于-28℃;多积雪,基本雪压为0.5--0.7KPa;该区为永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4.0m左右.

二、IB区冬季长8--9个月,1月平均气温为-28--22℃;年冰雹日数为1--4d;年沙暴日数为1--5d;基本雪压为0.3--0.7KPa;该区为岛状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2.0--4.0m.

三、IC区冬季长7--8个月,1月平均气温为-22---16℃;夏季长1个月左右;年冰雹日数为3--5d;年沙暴日数为5d左右;东部基本雪压值偏高,为0.3--0.7KPa;最大冻土深度为1.5--2.5m.

四、ID区冬季长6--7个月,1月平均气温高于-16℃;夏季长2个月;年冰雹日数为5d左右;西部年沙暴日数为5--10d;最大冻土深度为1.0--2.0m.

来源于问问我

中国的建筑物与气候及地貌的关系

气候主要是通过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等方面对建筑进行影响。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己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民往往会根据居住的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1、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是气候影响建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住宅室内的日照标准一般是由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来衡量。保障足够或最低的日照时间是对日照要求的最低标准。

中国地处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居住建筑一般总是希望夏季避免日晒,而冬季又能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在我国一般民用住宅设计规范中要求冬至日的满窗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只有日照时间和日照面积都得到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阳光中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由于建筑物的配置、间距或者形状造成日影形状是不同的,对于行列式或组团式的建筑,为了得到充分的日照,南北方向相邻的建筑楼间距不低于日照间距。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则多坐南朝北,赤道地区房屋朝向比较杂乱,这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关。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埃及的房屋墙厚窗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光照,提高室内温度。但其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室温。

2.2、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靠近南北极的地区气候寒冷而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就有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与房址的选择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保暖的作用。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 cm,德国38 cm,波兰、立陶宛50cm,俄罗斯则超过63 cm。这也说明了气温越高墙壁越薄;反之墙壁越厚。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2.3、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环境中的水分平衡、气体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将建筑物朝向尽量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0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的对流风。但当总体建筑布置呈行列式时,应当避免建筑物正对夏季主导风(即与主导风入射角成00),在多风沙的地区,建筑物朝向要避免面对风沙出现季节的主导风向,宜使建筑物的纵轴平行于风沙季节的主导风向。这样既可以保持室内的卫生条件,又能大面积地减少风沙侵袭。有台风、飓风等灾害天气的地区,房屋多低矮平洼,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受风迎风部分很少,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中国北方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

我国云南大理位于苍山洱海之间,夏季吹西南风,冬春季节吹西风即下关风,下关风风速大,因此这里的房屋座西朝东,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问题,这些地区,房屋没有墙。现代建筑比较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

2.4、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水主要影响到建筑地址的选择以及建筑屋顶的不同处理。因此建造房屋时要避开容易积水、易被水冲刷到的地方,如山谷等地方。因此建筑选址一般都在地势高、易排水的地方,如山脊、山背等。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这样可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中欧和北欧山区的许多中世纪民居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减少冰雪对房屋的破坏,设计成尖顶样式,是因为这里冬季时间漫长,降雪量大。中国云南傣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2.5、湿度对建筑的影响

相对湿度使许多建筑材料受潮后降低其保温性能,这对冷库等建筑更为重要。湿度过高,会明显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产生破坏性变形,有机材料还会腐朽,从而降低质量和耐久性,潮湿材料上容易繁殖霉菌等,一经散布到空气中和物品上,会危害人的健康,促使物品变质。

3、我国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由于纬度、地势和地理条件不同,气候差异悬殊,不同的气候对房屋建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过气候划分为五个区:严寒去、寒冷区、夏热冬冷区、夏热冬暖区、温和区。

3.1、严寒地区

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必须做厚,窗户尽量小,房屋尖顶,坡度陡,家中一般有火炕。

做典型建筑有东北民居和蒙古包。

● 东北民居的样式一般为坐北朝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房屋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 蒙古包的样式一般为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

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

蒙古包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3.2、寒冷地区

冬季寒冷较长,故需要供暖,传统民居一般为火炕取暖或者其他取暖设备,其次是注重通风和防降雨。

典型建筑有北京四合院和陕北窑洞

● 北京四合院:合采暖、采光、通风、排水四项为一体。

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户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 陕北窑洞: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设置高窗采光。

3.3、夏热冬冷区

墙壁较薄,在夏季,这个特点有利于房子散热,虽然在日间房子升温比较快,但是考虑到了夜晚使房间温度尽快降下来,所以设计成这样,日间主要是通过通风来解决温度过高问题。

房子整体朝南,准确说是偏东南向,房间大且布局有穿堂特点,南面设窗,一般有好几个,而且特别大,背面的房间一般在西面和东面设窗。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通风,夏季炎热,墙壁薄,故要靠通风来使得房间的热量散去。

传统民居一般设斜屋顶,盖瓦片;先在的民居多设檐沟或者是天沟外排水。

典型建筑为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

3.4、夏热冬暖区

建筑更加注重散热、防潮,沿海的地区房子一般面朝大海,增强房间通风效果。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典型建筑为高山族民居:主要有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等五类

3.5、温和地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特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此区建筑着重在防雨、防湿和放热方面下功夫,维护结构薄而简单且通透性好,窗户多,房子分地面间有间隔以防湿。

典型建筑为云南傣族的架竹木楼“干栏”建筑,主要为了防雨、防湿和防热以取得较干爽阴凉的居住条件。

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我国的建筑与气候地貌是紧密联系的,以瓦房来说,由于南方雨水充足,北方雨水较少,而使得房顶的角度南方倾斜较大而北方比较平缓。而很多的房子都是坐南朝北。而如云南的竹楼就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潮湿,需通风。四合院四面瓦朝里就是因为气候干旱而需要集水。

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气象与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气象有关。建筑风格南半球与北半球不同;欧洲与亚洲有异;南方与北方差别显著;东部与西部格调不同;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热带与温带、寒带建筑风格也各自成一家。

云南西双版纳的建筑

到过云南西双版纳的人常被下面架空、上面住人的平栏建筑所吸引。这种房屋设计除了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外,一更重要的还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那里有“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的独特气候。室内与室外的温差不像西北沙漠或内陆地面那么悬殊,这种建筑的优点是明显的可以避免瘴及毒气入侵卧室,可防止蛇、虫之类向居民偷袭;由于气候温和,栏杆建筑底下层可饲养牛、羊、猪等。这种建筑其主要特点是内外空气流通,室内地板多用竹子敲扁后制成,甚至墙壁也是用竹编组成。竹与竹之间空隙较大,空气流通,住在屋内的人们不感到闷,且结构轻,造价低。

世世代代住在西南边陲的人熟知,那里没有冬天,寒流从不光临,因此在温和的西双版纳无需隔热防冷的设备就可达通风。广大农村住房还有一个特点,为防止倾盆大雨,住房常筑成光顶陡缘,使雨水能顺势泻下。有些地方住房有顶无椽,用一根根树干围成圆形,顶上盖些椰子叶或棕栏叶,使整个房屋能避阳光直射,通风凉快,当地居民称这种房屋为“竹楼”。这种“竹楼”若搬到北方,则要大出洋相。为了抵御寒潮的不断干扰,北方的房屋建筑的特点是墙厚(通常厚半米)房子低矮,面积小,屋内的热量不易散失。

日本传统木造结构住宅的墙壁乍一看似乎与外界隔绝,其实全是空隙,外界空气能直接进入屋;在热带湿润气候地区的建筑以不漏雨、不闷热、不潮湿和通气通风为基本原则;而在欧洲和近东为了克服冷和炎热的自然环境,建房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房内与外界气象环境隔绝,实现温暖的、使人舒适的室内天气气候环境。随着20世纪80年代人类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钢筋水泥建筑和铝框架的建筑及发展,上述几种房屋建筑结构风格也在相互结合,房子墙壁空隙渐少,趋于密封化,采用冷暖空调设施,创造与外界完全独立的室内气候,向更舒适愉快的方向变化。

光照与建筑

南方与北方的光照强度不同,因此房子的间隔距离、采光条件也要因地而异。例如,我国广东省有些地方房屋与房屋之间距离小,甚至有的房屋的屋檐与屋檐几乎相碰,间距仅1~2米。

为什么要这么建造呢?有人认为它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在屋顶覆盖下面,夏季太阳光晒不着,居民有一种阴凉的感觉。屋与屋之间的空隙小,就像一口“天井”,它起烟囱的作用,再加上房屋的门窗多,几乎敞开,广东住家几乎都有一个“敞厅”,当室外风经过客厅,吹到了“天井”后,就沿“烟囱”向上升,形成较好的对流。因此,这种建筑同样达到通风的目的。而在北方则相反,无论冬夏,为了采光,院子一定要大,房子与房子之间间隔也要大,才能采到光,若间隔一小,太阳光就遮住了。尤其是冬季,太阳高度低,阳光斜射,所以老北京城里的四合院设计就宽大许多,住家能采到充足的阳光,这是极其科学的。我国东三省冬天长达半年以上,0℃以下低温也长达180天左右。这地方夏天短,几乎无酷暑,因此住房的外墙很厚,朝南窗户高大,设夹层玻璃,房间间隔也大,即使在冬天太阳高度低的条件下,室内也能采到充足的阳光。

西北地区的建筑又不同。新疆的吐鲁番,人们多建土拱形的屋子,泥的隔热性能很好,泥墙又厚,夏天,人们在土拱中乘凉,无炎热之感。酷暑时,人们习惯住在室外的葡萄架下面,或住在生土窑洞里,到10月后才搬进屋子里住。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老百姓喜欢住窑洞,这倒不是他们不会享受,而是这种窑洞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为了适应当地冬季天冷的气候,用土质好的黄土盖窑洞,里面别有洞天——冬暖夏凉。因为用土盖窑洞施工容易,价廉物美,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但缺点是遇到高温多雨天,窑洞内不通风,易发潮。当地的居民有经验,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极少出现,更不会出现长江中下游的黄梅雨。采光好的建筑可以升高室内气温,从而节约能源。例如在瑞士有人估算过,若建筑物在冬天都能得到最佳的太阳光热,使室内升高1℃,则每年取暖便可节省2500万瑞士法郎。

雪与建筑

多雪的北欧屋顶坡度陡

多雪的北欧,屋顶坡度陡,下雪天,雪就不易在屋顶积留。天长日久这种尖顶陡坡式的建筑就变成了一种美的形式流传开来,以致在炎热的南方也会出现陡坡的建筑。但经过追根就底,这种设计目的还是为了避免大雪对房屋产生危害而设计出来的。

风与建筑

在沿海设计房子,首先要考虑风的因素。以靠近沿海的上海为例,一般建筑是殿顶,这种屋顶的抗风性能好,能减少风压,四方有坡面的屋顶相比,迎风面比较小,风会沿坡上滑而减小压力。风压,又称风荷载,是建筑物所承受的主要自然荷载之一,对一般1~6层楼的居民的房屋影响不大,用1~2块砖砌墙即可抗风。然而,风压问题密切关系着工程设计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设计高大烟囱一定要考虑风的影响。一个高大烟囱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垂直向下的重力,这可用砖头数目和砖的重量计算出来。根据这个道理要计算风的推力对烟囱的影响,首先要根据影响当地最大风力来设计烟囱是用砖砌还是用钢筋水泥,因为两者造价差别很大。

有人曾统计过因气象条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事故,其中台风的破坏力最强,约占92.63%,强风占5.53%,大雨占1.83%,雷暴占0.005%,降雪占0.005%。见一斑可窥全豹,看来风的影响是建筑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这些资源还可以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